基层医院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17 09:01:22

基层医院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50例(58眼)纳入观察组,白内障术后未残留屈光不正的50例(60眼)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38.00%vs 14.00%,26.00%vs 4.00%,22.00%vs 6.00%);手术情况:两组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经验方式测量、大切口手术、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明显多于对照组(66.00%vs 36.00%,42.00%vs 18.00%,26.00%vs 6.00%,22.00%vs 4.00%,18.00%vs 2.00%,26.00%vs 8.00%);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经验测量方式、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大切口手术是造成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β=1.039~2.691,OR=2.483~3.682,95%CI=1.469-3.392~2.557-4.254,p

关键词: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相关因素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疾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也得以推广,但是仍有部分患者会在术后残留屈光不正,进而影响手术效果[1]。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早期筛查可能发生白内障术后屈光不正的高危人群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防止措施。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基层医院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人工晶体置换术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18眼)纳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后2年以上;术前视力低于0.3;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书。其中50例(58眼)发生屈光不正的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50例(60眼)未残留屈光不正的患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矫正视力、合并疾病等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同一组医生对白内障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进行调查,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矫正视力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的例数;手术情况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的例数。

1.2.2赋值方法 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进行二分类赋值,方法如下:男性=0、女性=1;55岁以下=0、55岁以上=1;未合并高血压=0、合并高血压=1;未合并糖尿病=0、合并糖尿病=1;未合并青光眼=0、合并青光眼=1;未合并眼底病变=0、合并眼底病变=1;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有(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矫正视力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 两组患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多因素分析 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经验测量方式、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大切口手术是造成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我国年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为450[2],远低于欧美国家的5500[3]。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是基层医院治疗白内障常见的并发症[4]。黄文勇等[5]研究表明,屈光不正是影响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影响,术前重视眼底疾病的诊断以及准确测定人工晶体度数有助于提高白内障手术治疗质量。国外学者研究报道准确测定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6]。

本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可能造成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患者自身因素分析可知: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矫正视力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例数无差异,观察组患者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的例数多于对照组;从手术情况分析可知:两组患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时间无差异,测量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的例数有差异。由此可以初步明确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因素是造成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①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能力较差,手术后容易遗留角膜散光等[7];同时,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会造成眼底损害,两方面都会引起术后屈光不正[8]。隗秀玲等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治疗不彻底或间断性治疗,有诱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②青光眼和眼底病变的存在都会直接损害视力水平和视神经功能,在植入人工晶体后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视力水平无法恢复;③经验公式多以P=18+(1.25×Ref)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Ref为患者发生白内障前屈光度),对患者患眼术前屈光不下考虑较少,术后不能有效矫正原有屈光不正,SRK-T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第3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考虑到前房深度与角膜弯曲度的关系,提高了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准确性,由于计算复杂,基层医院使用较困难,随着相应计算软件的开发,目前临床应用已非常方便;术后角膜、人工晶体、玻璃体发生混浊或移位会直接影响视力水平。

本研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存在糖尿病、青光眼、眼底病变,术前测量方式、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大切口手术是造成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这就要求在临床实践中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做到以下几方面:①针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积极纠正血糖代谢紊乱、控制血糖水平;②针对合并青光眼和眼底病变的患者,积极控制眼压、治疗眼底疾病,改善视神经功能的损伤;③加强对术前测量的改进,引用第3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④尽量采取小切口手术,减小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体移位、玻璃体混浊的风险;⑤针对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进行后囊膜抛光、改善视力水平。

本文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残留屈光不正受到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手术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临床中加以预防。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更应重视术前眼底疾病的诊断、操作技能的提升以及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新宇,刘磊,黎冬平,等.LASEK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不正的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48-1749.

[2]张丽琼,崔浩,赵家良,等.我国九省眼病调查中黑龙江省双城市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患病率及致病原因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3):173-175.

[3]Tomita M,Sotovama Y,Yukawa S,et parison of DLK incidence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ssociated with two femtosecond lasers:Femto LDV and IntraLase FS60[J].Clin Ophthalmol,2013.

[4]刘明,宁宏,时景璞,等.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859-861.

[5]黄文勇,康丹,黄国富,等.基层医院白内障培训项目术后视力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744-746.

[6]Saiki M,Negishi K,Kato N,et al.new central-peripheral corneal curvature method for intraocular lens power calculation after excimer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J].Acta Ophthalmol,2013,91(2):133-139.

[7]Fraser-Bell S,Choudhury F,Klein R,et al.Ocular risk factors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the Los Angeles Latino Eye Study[J].Am J Ophthalmol,149(5):735-740.

[8]石岩,姜冬,周静圣.农村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病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6,26(10):772-774.

上一篇:护理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下一篇:探究社区居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