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产业:特征、走向及策略

时间:2022-09-17 06:58:05

社区文化产业:特征、走向及策略

一、当前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区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自发性、粗放性”发展状态。社区文化产业尚未进入各级政府决策部门与学术界的视野,政策规划及其配套措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当前对社区文化产业的通俗理解仅仅是指借助于社区的物质区位平台,开展的文化产业经营活动。严格意义上说,社区文化产业尚未成为一个具备典型群体性特征与边界设置的文化产业门类,整体上处于自发孕育、发展阶段。社区文化产业总量少、层次低、门类单一。根据笔者在浙江经济相对发达的杭州、宁波、嘉兴、金华等地区的调研结果,平均2―3个社区才只有一家从事社区文化产业经营的企业,经营内容主要是集中在文艺培训与演出、文化产品服务与贸易等门类,与社区区位环境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不强,发展特征与优势不明显。社区文化企业管理粗放,基本上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简单管理模式下,运行绩效不佳,经营决策随意大,品牌意识缺乏,整体经营水平亟待提升。

二、社区文化产业的特征及优势

社区文化产业依附于社区独特的文化土壤、生态环境与市场空间,发展与社区群众日常生活、社区建设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门类与产业形态,形成与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增强社区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社区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职能,社区文化产业的首要特征是服务面向的“定向性”,它始终以开掘社区文化市场潜力、服务社区受众为指向,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为使命。特殊的服务面向决定了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区受众的文化构成与消费特征作为基本立足点,开发适销对路、具备本土附着性的文化产业形态,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门类;社区文化产业的第二个特征是经营模式的“灵活性”,文化产业在社区的“生根发芽”,“社区”概念的凸显,并不意味其经营一定是小规模、粗放自给型的。在发展“小而精、小而特”的社区特色文化企业的同时,可以积极尝试构建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提炼社区文化龙头产业,形成跨社区的产业布局与覆盖,塑造社区文化产业品牌。“灵活性”将有助于建构具有极强适应性、多层次、立体化的社区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三是发展动力的多点驱动性与发展效益的多元辐射性。社区文化产业借助于社区这个独特平台,吸纳、承接、转化与整合多种社会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它既可以承接大学生创业项目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项目,分担社会转型压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型文化产业公司区域渗透布局的一部分,实现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与占领;它既可以实现文化产业触角的全新伸展,丰富文化产业门类,填补区域空白,又可以给予社区文化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新的要素、新的动力与启示。

三、社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是加强对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及其理论研究。一项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成长有赖于在政策层面给予其良好的要素供给。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社区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布局与定位、社区居民文化层次、审美爱好特征等,编制社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原则以及具体的举措等。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注重凝练社区特色与品牌,立足社区文化层次结构与潜在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热点的开发等,提炼和形成社区特色文化产业门类。比如在浙江的下沙高教园区社区,集中居住着几万名高校教师,他们相对文化层次较高、文化诉求丰富,对于生活品质有着较高的期待。在社区发展的文化具有一定层次、贴近式服务的养生与休闲的文化产业具备良好的基础。要注重与其他文化产业门类的错位布局。避免社区文化产业盲目延伸边界,发展与社区区位环境相脱离的文化产业门类,使其背离社区的特殊文化土壤与服务面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水土支持”。要科学设计发展规模、发展效益等指标,处理好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之间的衔接性,允许“探索”与“试错”,留足空间余量。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门类,其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路径都有待在实施过程中予以不断完善,规划编制中各项指标设计的相对保守性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要注重发挥好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加强对项目立项审批的把关,避免“一激励就群起发展”等现象的出现。

将社区文化产业纳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个首要意义是,这种产业门类正式进入了政府决策部门的视野,使其能以适当的权重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布局考量中,带动配套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有效填补市场门类的空白,在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同时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应该鼓励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建立若干个“社区文化产业发展试验区”,在实践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探索路径。高等院校与相关科研机构要加强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的研究,对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赢利机制、要素供给等开展对策性研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是加强社区文化产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建立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社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匹配性政策的设计、协调与处理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区别于其他文化产业门类,社区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区位依赖色彩。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构的组成单位中,除开文化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相关金融机构外,要更加注重街道、社区等属地单位作用的发挥,加强与所在区域高校及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建立常态化的定期联络机制,更好地统筹协调大学生创业项目、下岗职工再就业项目的遴选与落地事宜等。通过综合协调机构的建设,更好地引领方向、明确权责。要加强配套政策体系及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高层次人才落户、人力资源转化与培育等各项优惠政策,在将高层次人才纳入区域人才培养规划兑现相关待遇的同时,根据社区工作实际,适当给予其一定的社区创业基金支持。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智力因素的开发,努力建设若干个业态模式新颖、具备发展潜力的社区文化产业品牌。同时,通过人力资源培训等,提升社区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基础素质,建设一批主业经营清晰、管理科学、运行良好的社区文化企业。以人力资源建设为趋导,最终形成融合多种层次、多种经营模式的社区文化产业布局。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借鉴国家对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整合政府及民营资本的力量,扩大创业启动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的规模,建立社区文化产业定向扶持机制。根据项目的内在质量,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惠及社区文化企业。在文化相对发达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社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社区文化产业的项目孵化、培育进行对口扶持。完善法律、会计、网络平台、交通设施等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优化中介服务配套体系,为社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尤其是要根据社区文化企业经营项目、服务内容与社区受众贴近性、对口性明显、较易复制经营模式、形成同质化竞争的特点,做好特色社区文化品牌的保护工作,防止同类业态的简单克隆与扩张,建立起良好的行业运行规则。要结合城市改造,将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区块调整统筹考虑,尤其是要关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城乡结合部改建以及农村新社区建设带来的潜在机遇与市场,把握城市新居民的文化诉求与审美特点,开发新兴的社区文化产业门类。

三是创新社区文化产业的经营业态与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经营业态与模式最终决定着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在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中,我们首先强调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这是所有社区文化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正视和改变当前绝大多数社区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经营、低水平松散式管理等现状,社区文化企业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条件。二是尊重和维护社区文化企业的多元复合性。基于社区的多层次服务面向定位,既鼓励高端、新型、附加值高的社区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比如社区高端文化休闲业、养生保健咨询业等,也积极倡导普及层次的社区文化表演娱乐、文化观赏业的发展;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社区特色手工产品、创意产品制作,特色文化内容资源整理与开发等产业。既鼓励建立规模适度、对市场反映灵敏、集约精悍型的社区文化企业,也尝试创造条件组建跨社区、跨地区的连锁文化企业;既鼓励以新创办企业的形式从事社区文化产业经营,也探索对符合条件的原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化为经营性文化实体的可能性;既鼓励具有较高层次、智力密集的创新项目引领社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下岗职工再就业项目投身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浪潮,满足社区建设与发展、社区受众多层次的文化物质与精神需求。三是萃取和提炼社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不同类型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读。对于社区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文化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与社区内在文化需求与市场结构紧密契合的产业形态。这种产业形态包括主业经营内容、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与社区受众需求的匹配性,使得社区文化产业发展深深介入到社区受众的深层文化心理满足与社区发展与运行中,形成融合精神与物质层次的“紧密型、一体化”发展格局。这种产业形态具备较强的水土附着性,很难被复制,与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互为补充、互为合作关系,改变传统的单一政府投入发展社区公益性文化企业的模式,增强社区文化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进而构建具备自我发展性、良好成长性的新型社区文化发展机制,更好地满足社区受众的精神与物质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新的事物。在发现过程中,它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水平直接制约了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与体量,社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边界如何确定等,但是无论如何它的发展,填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门类空白”,激发了新的文化生产力,也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以及产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审视视角及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上一篇:国资委: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发展不平衡 下一篇:对创新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