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指导新途径

时间:2022-09-17 05:58:29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指导新途径

摘 要: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建立起对社会客观合理的认知、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过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也面临诸多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并成为重要环节,具有哲学基础[1],更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建立起对社会客观合理的认知、逐步形成科学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着力点[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现状

1、目前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状况分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在16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全国各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依托高校现有的条件,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单位和个人。在此过程中,原有机制不断得到深化,并且许多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载体得以发展。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常态形式。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一直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并多次对志愿者行动给予充分肯定,青年大学生深受鼓舞。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2010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充分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完美结合。回顾青年志愿者发展历程和17年走过的路,让我们看到,这些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奉献社会的理想,真正锻炼了毅力,培养了品格,并让社会、高校以及广大青年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借助这些大型展示、赛事和纪念活动的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已经在高校形成了有序、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机制,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常态形式。

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身经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贫困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减轻这些来自农村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及中西部边远地区低收入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帮助这些同学完成大学教育,勤工助学已经成为高校对贫困生实施资助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通过从管理层面、岗位合理设定层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辅助教育层面,建立起完善的勤工助学体系,以实现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广大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助学、助研工作,既缓解了经济压力,又增加了自身的实践经历,勤工助学真正成为了贫困同学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专业实习和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实习和课外科技活动是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实践形式。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来源于书本和第一课堂教学过程,而对理论的检验和强化则来自于生产实习和科技活动的实践。专业实习、军训等这些实践环节是通过教学方案制定并编排到教学环节中,所以,其实施更加规范和具有保障。是学校纳入培养计划严格执行的一种实践形式。

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普遍形式。学生利用暑假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参加各种社会调查、企业参观与实习、社区服务、深入农村支教等等。部分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实践团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部分学生是个人自由参加。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获得不断成长。

2、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是缺乏教学管理的重视。除了实习、军训、公益劳动等实践环节外,在教学计划中,很少有高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给予充分的考虑,缺少教学的监督管理,造成学生对社会实践主观认识上的偏颇。

二是有效的指导不够广泛。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集中在暑期,主要分为团队实践和个人实践。目前实施的主要组织模式是“精英实践”,即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特长学生等为主开展社会实践的一种实践组织模式[3]。团委老师和辅导员老师更多的指导集中在这些“精英实践”团队小组,往往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同学的个人实践的指导。同时,社会实践常常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造成实践与专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是经费投入的不足。高校对社会实践专项资金投入一般较少,主要支持申报成功的实践团队,而其他的社会实践团及个人的实践经费往往是临时筹集,没有制度保障;社会支持力度不大;地方各级政府很难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政府财政计划,给予具体支持。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3]。

四是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接纳有限。企事业单位在现存的就业压力下对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是目前企业对自身员工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与训练,很难拿出精力和岗位给大学生;二是企业生产或经营的相关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希望非本企业的其他人员介入;三是由于学生缺乏经验,短期内无法掌握相关技能,不仅不能帮上企业的忙,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责任[4]。

二、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的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实现理论与过程指导相结合

在教学规划中,应专门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课,从理论上实现对广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普遍指导,同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考核,从教学管理角度进行过程指导、监督与考评,实现理论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实施。

北京化工大学特别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积极尝试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学校责成校学工部门与教务部门联合,制定与学生各个成长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由辅导员老师以第一课堂进行集中授课,给予理论辅导,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全程的实践过程的辅导和监督,并在每学年的开学之初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评。这种理论指导与过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得到广大同学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整体指导与化整为零相结合的指导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实现对学生学业与职业、思想与成长的关注与指导。解决了对社会实践缺乏广泛科学指导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都是一线教学和科研老师,平均每名老师可以指导8到10名学生。这些老师都有许多社会资源,能够有效的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既缓解了因为学生过多而造成的实习困难的问题,又可以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帮助学生取得对社会的客观与合理的认知。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指导课的普遍指导和教学管理,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整体指导与化整为零相结合的指导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指导。

3、充分利用就业过程建立丰富的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各高校可结合高校特色和专业所属行业特点,在每年学生就业过程中,与企业充分交流洽谈,以实现双方最大化利益为出发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实现可持续的、长期性的合作与发展。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让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进入到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可以及时修正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培养质量为导向,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将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推荐到单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保障社会实践实效性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保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奖惩,建立在每学年的考评基础上。对参加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除了给予批评教育外,不能参加本学年奖学金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成绩合格的学生,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和成绩将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记录范围,并进入学生档案[5];同时,对实践个人或实践团队提交的社会实践报告进行公开投票,选取优秀的作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应建立在对学生实践考评基础上。首先,对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老师,应将其工作折算成工作量,按照承担社会兼职工作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中;其次,所指导的团队和个人获得荣誉称号的指导教师,按照荣誉级别给予校级表彰。同时,对于高度重视,以制度给予保障,并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学院和部门,学校应给予表彰,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通过这些政策,既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

5、建立规范化的交流机制,让实践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良好的交流机制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评审和优化,可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成果评比展示,可以促进各团队之间了解活动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并对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指导下阶段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或学院组织实践团队开展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人际交往以及处理问题的经验等,以此来吸引和推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建立起规范化的交流机制,让实践促成长的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总之,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同时,更需要社会、企业、家长等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真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基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

[2] 胡仕坤.社会实践: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着力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

[3] 焦满金.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7).

[4] 毛静,徐原久.关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2).

[5] 蔡景华.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运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上一篇:浅析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 下一篇:给孩子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