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喷泉实验

时间:2022-09-17 05:52:10

【前言】二氧化硫的喷泉实验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注:烧瓶体积(mL);L――导管有效长度――未浸入水中的部分(cm);101325――大气压数值(单位:帕);40――1mL 水溶解的SO2气体的体积(mL);98――由直玻璃管中水产生的压强根据公式P=ρgh(ρ:水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为9.8m/s2,h:直玻璃管中水的高度即L)通过变换单位...

二氧化硫的喷泉实验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7-0080-02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问题的由来]

2003年,我校青年化学教师李金花在宜昌市高中化学优质课竞赛的课堂上,演示了用SO2气体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当时,有很多听课的专家感到疑惑,在课后亲自操作进行了验证。其实,这一成果是沿用了学生所做的一道综合试题,并由学生试验成功的。其研究的经过发表于《化学教育》2006年第2期题为“有意的研究、无意有发现”一文。

[问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组员通过计算得出,选择一定容积V的烧瓶与一定长度L的直玻管,用SO2气体与水可以发生喷泉现象,并导出了烧瓶的体积与直玻管长度的关系为(假定挤出的水为1mL):

[注:烧瓶体积(mL);L――导管有效长度――未浸入水中的部分(cm);101325――大气压数值(单位:帕);40――1mL 水溶解的SO2气体的体积(mL);98――由直玻璃管中水产生的压强根据公式P=ρgh(ρ:水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为9.8m/s2,h:直玻璃管中水的高度即L)通过变换单位运算得出]

学生在进行实验验证时,采用了对比实验,用向上排空气法分别收集了一瓶干燥的HCl气体与一瓶干燥的SO2气体,并按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出后,打开止水夹,装有HCl气体的烧瓶中的喷泉很快发生,但装SO2气体的烧瓶中却没有产生喷泉。其中一个同学夹上止水夹后将烧瓶取下,翻转摇动了几下,再装上,当打开止水夹时,喷泉便马上发生了。重复试验,改用2瓶SO2气体对比,一瓶摇动,一瓶不摇动,摇动的喷泉很快发生,不摇动的要过比较长的时间喷泉才会发生,但最后烧瓶中液面的高度不论是摇动还是不摇动,装SO2气体的要比装HCl气体的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用HCl气体喷泉很快发生?而用SO2气体则挤入水后要摇动才能尽快发生?_______。

(2)喷泉发生后烧瓶中的液面,为什么用SO2气体比用HCl气体的要高?__________。

[问题解析]

(1)SO2的溶解度比HCl的要小很多,溶解速率慢,需摇动烧瓶加快SO2气体的溶解。

(2)①SO2的式量比HCl大(即SO2的密度比HCl的密度大),排空气法收集的SO2多;②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3,H2SO3比SO2易氧化,当氧化生成H2SO4时又消耗了烧瓶中的部分O2。

[问题的拓展]

在2002年高考考查了喷泉实验的操作以后,引发有关喷泉实验的研究可以说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我们也从实验原理入手,结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编撰了一道综合实验题,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使用了3年,效果良好。

问题:右图是某同学用两个塑料矿泉水瓶组装的一套喷泉实验的装置,上瓶中的小试管与玻管扎在一起,K1、K2、K3是止水夹。实验时,打开K1、关闭K3,先将玻管向上瓶移动,利用瓶底使玻棒将固体A(纱包)约有一半浸入到溶液B中,反应立即发生。

(1)固体A是______,溶液B是_________;使装有固体A的纱包一半浸入到溶液B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检验生成的气体已充满上瓶的可靠方法(现象)是___________。

(3)反应充分后(假设上瓶生成的气体已充满),关闭K1、K3,用注射器通过橡胶塞向上瓶注入约1mL水,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然后,打开K2、K3,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

(4)当上瓶生成的气体充满后,若没有注射器向上瓶注水,则能使喷泉发生的一种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_。

答案

(1)生石灰(CaO)或碱石灰;浓氨水;浸入部分与浓氨水作用生成氨气,未浸入部分可用于干燥氨气。

(2)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上瓶出口,变蓝,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棒靠近上瓶出口,有白烟产生。

(3)上面矿泉水瓶变瘪;形成蓝色喷泉、上瓶逐渐鼓起、下瓶中的水面逐渐下降。

(4)关闭K1,打开K2、K3,将上瓶轻轻挤压,当看到下面的玻管中有较多的气泡产生后,再松手,喷泉即可发生。

评析

饮用酸奶与矿泉水,是大多数学生每天要进行的生活行为。挤压软瓶人人都会,利用压力差产生喷泉的物理原理也都清楚,但能否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优化,不通过训练是很难养成这样的习惯的。初遇此题,大多数学生对第(1)问,一是忽视浓(氨水),二是忽视干燥的作用。对第(2)问,大多数同学都是选取在上瓶下出口处出现白雾的现象,殊不知,由于氨气的密度小,在空气中扩散快,如果当时空气干燥,则“看到白雾”是不可靠的。对第(3)问的前一空,很多同学不知怎么说,而对第二空,一般都填不完整。对第(4)问,按最优答案作答者廖廖无几,虽然有不少学生是采取了“先关闭K1、K2,打开K3挤压下瓶,待上瓶中有水从直导管冒出时,再打开K2”的思路,可见缺乏评价能力与比较优化;但有很多学生还是“用冰袋或暖袋敷上瓶”的高考原题思维模式,将自己每天都在玩、都会做的事忘于脑后,可见学习与生活的脱节。通过此题练习,一是要求同学们对氨气的制备原理要能够迁移,对氨气的检验与喷泉实验的操作要能够优化;二是提醒同学们注意,要学好化学必须学好其它科学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关注生活,活学活用。

[使用记录]

曾在校内使用。

[教育价值]

此题以喷泉实验的现象与原理为载体,通过操作的细微差别入手,考查了HCl气体与SO2气体的性质,包括密度、溶解性、连续反应的性质以及加快气体溶解的操作方法等知识,试题内容来源于真实的实验研究,论据充分。通过题干的叙述使学生明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运用物质性质与实验操作中存在的一些技巧与细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关于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有关现象的探究 下一篇:氯气与水反应及相关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