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17 03:54:37

例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A-0075-01

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文字的美感,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现课文“美”的手段。语文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获取课文的背景资料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普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发生一定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把信息化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收集鲁迅的资料,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这样学生在查阅资料后了解了鲁迅其人,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很快领会了课文描写的鲁迅的品质。讲解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引导学生查阅土地沙漠化的图片资料及相关文章,学生有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和感情积淀,再去领悟课文内容,便容易得多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二、品味遣词造句

学生缺乏对课文文字的审美体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语调轻重缓急的把握不准。因此,在体会某个优美片段时,笔者常常将精彩的范读做成课件,让学生一边聆听范读,一边找出文字轻重缓急的读法。接着,与孩子们一同讨论文章为什么该这样读,引导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美。

如《燕子》一文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笔者在此设问:“为什么用‘痕’不用‘根’?”然后出示一幅水墨淡彩的幻灯,让孩子从图上那隐隐约约的几条墨痕,体会到只能隐约可见的电线的特点。孩子们叹服于作者用词的精妙,品味到文中展示的朦胧美。在教学这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三、感受文本意境

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内容为具体,变静态内容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为学生营造生动的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在讲“飞”和“夺”的内容时,先放《飞夺泸定桥》的影片。泸定桥当时只有13根铁索,下面是奔腾咆哮的江水,对面是气焰嚣张的敌人,他们还不时叫嚣:“看你们飞过来吧!”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当时条件的恶劣,也体会到了红军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加深了对红军的敬佩。笔者接着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这样看、听、读相结合,学生就容易理解和体会文中的情境了。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学后的感受写下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审美主体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记忆中的经验,同时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组合,并按照自己的逻辑,创造出全新的富有强烈个人感彩的审美意象。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味课文内容,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教学《登鹳雀楼》这首五言绝句时,可以用幻灯投影:太阳正沿着远处层层山峦下落,霞光笼罩着沉静的原野,黄河水后浪推前浪,浪涛滚滚地从鹳雀楼的前方向东流去。这种落日、霞光、高山、大河的图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既有利于把学生引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情画意之中,又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领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学生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受到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总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品味、鉴赏,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小学生课堂倾听习惯的问题分析与培养策略 下一篇:《认识小数》的磨课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