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个关注”,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22-09-17 02:47:39

实践“三个关注”,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水平,使教学富有成效;关注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充满生命活力;关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经验背景;学习过程;角色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实践“三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水平,使教学过程富有成效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为基础,应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思维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丰富多彩,呈现形式要灵活多样,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并且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探究,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富有成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求知的过程中,好奇心与兴趣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素材务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从较为直观的和容易引发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蕴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应的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掌握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内驱力。那些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素材,引入课堂。反之,如果数学素材远离学生的生活或经验,再加上数学素材的呈现始终板着冷冰冰的面孔,抑或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学生饱受数学学习的挫折而与成功无缘,就不会对数学情有独钟,继而讨厌数学。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结果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制约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因此,数学教学还应基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来开展。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还只能局限于对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操作上,不大能够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比如,代数运算需要赋予适当的背景、数值,否则很难理解其含义;几何证明一定要基于图形来进行,否则难以深入;概率模型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计算也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才能真正理解;等等。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当致力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环节中,可以由“先动手操作,再借助想象”过渡到“先借助想象,再操作验证”,以便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标准》积极提倡“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如果数学学习活动依然停留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这个层面上,已经远远达不到新理念的要求。数学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理想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充裕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空,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疑惑、分享见解、明确思想、形成共识;在亲身实践和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走近数学、理解数学,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交流分享的氛围中,逐步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说服,借此引领学生步入数学学习的崭新境界,不断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动性及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

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弄清一个数学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会让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规则、不完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升华为科学的结论,从而享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挫折与成败,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获得许多对他们终生有益的东西,这种回报是丰厚的。

三、关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基本定位使我们对数学教学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要从一个数学活动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跨越,有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作为一个“组织者”,要善于组织学生寻找、发现、收集、整理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事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等等。作为一个“合作者”,要善于建立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平等、信赖、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与学生共同就学习的数学主题展开研究与探索,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点,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将价值观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中 下一篇:小学英语新课的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