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本化教育管理模式思索

时间:2022-09-17 10:12:54

大学人本化教育管理模式思索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形式种类的不断增多,现代人愈来愈体验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同时也显现出不少的弊端,特别在大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学习意识弱,隐性逃课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人才就业困难专业不对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能力不信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现代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以利为先,以效益为先,阻碍了个人的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教育人本化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主题。

一大学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大学教育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代人通过大学教育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就业。教育管理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源、教师与学生的根本利益。然而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中却呈现出各种弊端:(1)管理对象缺乏针对性。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实践,大学教育管理已形成丰富的内容体系,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思想也不断的充实提高,但是大学教育中的管理对象却仍然模糊不清。许多大学的管理对象仍然是物,针对的仍然是学校的设施、效益、资本等等。造成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益,使教育管理逐渐走向误区。教育管理对象没有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解决,即教育管理对象的针对性不够。而针对性不够,就是“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缺失。(2)方法缺乏灵活性。随着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的方法单一,方法缺乏灵活性[1]。如何在大学中实现好的教育管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好的教育管理应该是人性化的、以人为中心、切合个人的根本利益,并且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大学教育实现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以人为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潜质出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它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更多的体现在人本主义的哲学与心理学思维当中。

1.哲学基础。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作为西方两大哲学原点,早在上古时期,以人为本的观念就被西方哲人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也蕴含着教育人本化的观点,从《尚书·泰誓》篇说的“惟人,万物之灵”起,到管仲“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2];从儒家的“仁、德”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到现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等等,都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自古以来都强调以人为本。现代人本主义学者把教育指向人,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尼采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人出发,考虑学生的本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造就独一无二的人。

2.心理学基础。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格的3个成分达到和谐的平衡状态。“一切教育的主要宗旨是教导儿童认识其本能。”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3]。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为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变化开放、灵活适应的人,并且能学会怎样学习和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人[4]。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就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是具有巨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切生物体的根本属性。而这个巨大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

三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现人本化管理

(一)宏观层面

学校教育的产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学校作为管理的主体,领导和组织着教师。

1.教学引入市场竞争。现代大学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学校没有对教学的评价机制。上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学校教育应该把教育的成果面向市场,靠市场去规范去淘汰。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大学体制。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产业化的,全国没有国家统一的文凭,而只有各学校自己的文凭。大学就是品牌,文凭就是产品。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争取多招生、多收费才能在财务上得到良好运行。可如何才能招到比较多的学生呢。那就要改善教学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收费标准来薄利多销等。所以,可以把个性教育从现教育体制中分离出来,开设特殊的阶段式学校,并用市场去检验它们。这样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各学校就一定要把各种工作做好,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才能招到生,才能生存。在学校内部,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若这个教师的课没有吸引力,选择他的课程的学生自然就少,学生少学校就不再为这个教师开班。教师的工资和奖金又直接和上课学生的数量挂钩,从而实现良性的竞争。

2.激励与支持相结合。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则需要考虑教师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自主决策、专业素质发展、工作创新能力、职务升迁、家庭关爱、心理安全与健康等价值成分。如罗尔斯所说,教育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5]。当代教育者对教育制度的评价,大多局限于教育如何如何没有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而忽视了在教育教学中,老师的心灵快乐对于教育的成功也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只有当老师与学生都在教育过程中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才能使教育活动顺利并持久的开展起来。教育制度是一种公开的规范制度,这使得教师的职能规范化,教学变成一种机器化生产,教师成为机器本身。现在教育在关注教师的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当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应该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二)微观层面

显而易见,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后,班级的分化,作为一个层面的教师与学生体系中,教师是人本化教育管理的主体,学生是对象。教育的目的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播。人本化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以人为本的概念中应该以人的什么为本?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存大系统,关注人的欲求、人的能量、人的情趣、人的思想、人的意志。如果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则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获取、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活动参与、学习氛围、家庭关爱、奖励与支持、心理安全与健康等一系列价值成分。这些因素都可以是以人为本的着眼点,成为人性化教育管理中的操作目标。

1.课程设置。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是一刀切,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个人所学的专业课程。但往往在高中阶段,学生并未对自己的爱好产生明确的意识,许多准大学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或他人的建议选择的一个可能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人本化的教育管理要求我们从个体的需要出发,力图激发个人的潜能。大学课程是基于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理念来设置,课程组织的核心原则是模块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依此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即我们所说的专业。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增设新兴的课程领域和新的交叉学科。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注重理性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情意教育也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的真正含义就是真我源于自我与自然和其他人的交往”[6]。人一方面用理性去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是个情意的过程。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才是健康快乐的人生。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增加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结构特征。特别是在初中教育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段大多处于11至15岁,是发展心理学所描述的叛逆期。这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引导,在鼓励其发展个性的同时,学会控制自我,从而能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课程的开设,可以涉及游戏活动,也包括心理知识的讲授,也可采取朋辈共同促进共同学习。

2.课堂教学。在现代学校中,学校一般采取的是在教室上课的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答疑、小组工作、读书报告、社会调查、实验等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能更大的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目的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同时也需要我们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引入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应当把教育回归到自然当中,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自然天性得到发展,帮助人的自然天性由软弱变得坚强。”[7]现场实践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创设生产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3.课后反馈。中国的大学教育对学生课程考核多数侧重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成绩的确定虽然考虑了平时的作业成绩及出勤情况,但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总成绩,考试视角主要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检测学生的自主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取得的其他学习成果,未能有效地纳入考核范围;考试方法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知识成分所占比重过大,造成普遍存在的“划范围、圈重点”,助长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气,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8]。

根据人本化的教育理念,笔者提倡课后反馈应该多种多样,布置能刺激学生思考和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作业;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这样能广泛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布置作业要中心明确、清晰。学习的内容太多可能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特别是对那些抽象思维不发达、不能将许多观念成功地综合在一起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只能集中于一个概念或问题,必要时要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反馈的形式可以通过博客交流、短信平台等等。成绩的考察除了期末成绩以外,应该扩大课堂表现、考勤以及课后作业的比重。考察形式多样有利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上一篇: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性技术研究 下一篇:临床预防医学实验教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