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美,提高学生素质

时间:2022-09-17 09:39:03

巧用数学美,提高学生素质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训练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1、巧用奇异美,激发好奇心。2、巧用和谐美,增强求知欲。3、巧用简洁美,解题求捷径。4、巧用对称美,培养审美观。

【关键词】奇异 好奇 和谐 增强 简洁 捷径 对称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83-02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这样描述过数学美:"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著名哲学家罗素也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

数学美作用如此之大,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训练解题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1 巧用奇异美,激发好奇心

所谓奇异,指所得出的结果或有关的发展出人意料,从而引起人们极大的惊奇和诧异,甚至叹服,在这个意义上,奇异是一种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首要的一步。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引入时,我让四组同学分别准备一个不同的圆纸片,在尺子边缘滚动一周,用这一周的长度除以这个圆的直径长度,通过实验,学生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无论圆大小,它的周长总是本身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学生对这个奇异的结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学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打下基础。通过圆周率的引入,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异美,不但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C=2πr,而且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坚定了学习信心,引发了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2 巧用和谐美,增强求知欲

华罗庚教授曾经指出:"数无形而少直观,形无数而难入微。"这就非常精辟而又通俗地阐明了数形之间的和谐美。

2.1 "数"的问题常用"形"来解释。如:有一道思考题,早晨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跑步,爸爸跑的路程比小明的2倍少20米,比妈妈的2倍多10米。小明和他妈妈谁跑的路程长?

分析:单看"数"学生可能一时不容易找到答案,可启发学生"以形示数"――将"数"转换为"形",借助线段图来解题。

从线段图学生一眼就看出小明比妈妈跑的路长。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调动起来,还想出这道题可用"假设法"来解。

2.2 "形"的问题常用"数"来体现。

如:周长相等的圆和正方形,哪个面积较大?

这是一"曲"一"直"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问题,直观上无法进行比较,但若"以数示形"――将"形"转换为"数",利用数的计算,就会较容易地解决此问题。

假设这个相等的周长为常数1,则:正方形的面积为:(1/4×1/4)=1/16;圆的面积为:π(1/2π)2=1/4π,比较1/161/4π,由此得出圆的面积较大。

利用数形之间的和谐美,燃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使问题"迎刃而解"。

3 巧用简洁美,解题求捷径

真理往往是简单明晰的,这一点在数学中表现极为突出。数学的简洁是人类思想表达经济化要求的反映,它当然给人以美感。

数学的简洁美体现在符号的简洁美、公式的简洁美、技巧的简洁美、逻辑的简洁美。

如:计算49.07×99+49.7=49.07×(99+1)=49.7×100=4907运用了公式a×b+a×c=a×(b +c)的简洁美,使计算简便。

在应用题解题求捷径的过程中,更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引导学生在体验简洁美的同时,训练了解题求捷径的技巧,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4 巧用对称美,培养审美观

自然界中处处可见对称美,树叶以其主叶脉为对称轴,花瓣的分布也是对称的,人体也是左右对称的……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对称美,表现尤其突出。

美能益智。美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由无意注意可引发有意注意。教师要利用美的材料,如:精心设计板书、优美的图画和工整的书写等,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坚持从每一节课做起,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做起,处处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美的熏陶下,学生在学习中,随着审美观地提高,不由自主地运用了数学美。表现在:上课坐姿力求端正大方,回答问题力求准确流利,作业字迹力求工整清楚,几何作图力求准确美观……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了。

总而言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奇异美、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数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小学数学,光明日报社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舞蹈教育 下一篇:听障学生低段美术教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