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沟通问题

时间:2022-09-17 08:02:55

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沟通问题

摘 要:现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他们接受着新鲜事物,单又排斥来自长辈的经验类的教导,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与学生们沟通就成为了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建立起情感交流的维度,借助于传统方式与新兴的新媒体方式,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后,充分而多范围、多角度的与学生们沟通,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注意沟通的语气、方式、态度等,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接纳你,真正达到沟通的目的。

关键词:辅导员 思政教育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35-02

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的渠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沟通问题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对其都有专门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足见其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特别是在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进一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热点话题。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时代的新要求,高校已不单纯是一个传授学术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平台,而应该是一个适合人施展才能,促进人健康成长,培养更健全发展的人才的立体舞台。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沟通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时代的形势,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本文试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沟通”为切入点,将“以人为本”教育观作为指导思想,全面剖析“沟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从整体认知如何在辅导员工作开展中加强沟通机制的建设,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沟通缘何改变

1.1 时代:人情距离的增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在人们的头脑里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站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对此更是有着深刻的感受。应该说,公平竞争、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进取、理解、尊重、务实、勤奋等健康向上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对崇高的精神追求蔑视甚至完全放弃。而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外先进的文化技术一同进入国人视野的还有西方物质文明中的糟粕,对物质的崇拜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淡漠,通讯工具更加便捷的另一面却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更加遥远。人们更加重视自身利益,人与人之间缺少互相帮助的温情,更多的是利益的算计和相互之间的防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陌生。

思想活跃但是鉴别力相对较低的青年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大部分大学生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立个体,不注重融入集体,忽视集体利益。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都产生了障碍。

1.2 学生个体:单向度沟通

现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决定了其与周围环境的沟通方式。现在,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都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家人的溺爱和大包大揽的培养方式使孩子养成了不能尽快适应环境、极度依赖家长以及偷懒耍滑等不良习惯。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后,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表现出邋遢、散漫、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在这种状态下,与人沟通就成了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困扰着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学习之前,大多数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与同学相处时,他们不懂尊重他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这种自我中心的行为必然遭到他人的排斥,学生在群体中相互拒斥,形成了一个个“绝缘个体”。而大部分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遭受挫折之后,会感到沮丧和迷茫,乃至疏远集体生活。他们转而将沟通的欲望寄托于书籍、电视、网络上面,将双向的沟通变为单向的对外界的关注,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同周围的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

1.3 网络:虚拟沟通的诱惑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极大改变了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快捷、巨大的信息资源、交互式共享带来的平等和自我成就感、方便友好的界面操作……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对于多数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给他们带来的更重要的改变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开辟了新的人际交往途径途径,为他们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抒发感情的空间。但是同时,先进的网络技术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有许多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乃至于荒废学业。此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的当属网上交友。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网络中,人际交往是虚幻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人”交往,这种沟通方式让大学生没有了在现实交流中的负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和释放情感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大胆尝试,获得交流情感上的满足,但是,网络交流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网上的情感交流往往有一定的欺骗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性,使长期沉溺其中的大学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道德准则发生违背。久而久之,这些大学生就产生了现实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冷漠、虚假,不愿交往,人际疏远,并相伴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现象。

2 构建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主体的多元沟通机制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新时期的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都体现出了全新的状态,从一定程度上讲,沟通变得更加有难度了。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分析新特点,适应新状况,不断引导沟通行为中的主体――学生,加强各方面的沟通,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素质,让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希望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有所推动。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职数学教育活动中数学文化渗透的策... 下一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