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之“声声慢”

时间:2022-09-17 05:57:13

语文课堂之“声声慢”

新课改呼唤高效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要容量大、节奏快、要求高。因此,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步履匆匆,争分夺秒赶进度,加上各种多媒体音画切换不断,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上留给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满满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让师生间、生生间交流变得点到即止。这样的课堂看似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效率提高,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下,“快速”求“实效”大大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学习只能浅尝辄止,不得要领,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素养也不会得到全面提高。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持久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指望一堂课或一阵子的立竿见影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当前语文课堂应该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放慢教学的脚步,以慢求实效,以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扎实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之“声声慢”。

一、慢,慢在课前准备时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前提。对教师来讲,首先需要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设计课案。此时,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去感受、体悟文本中蕴含的不同内涵。教师具有了宁静的心境,才能看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更加走进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快”不能抵达的。其次,课前准备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慢一点上课,便于更多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这样,教师上课上得从容,语文课堂的脚步会变得更加踏实而稳重。同时,教师以这种平和的心态走进课堂,并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态度传递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来,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慢,慢在学生出错时

“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成尚荣先生这样说。教学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发生,且要善待这些错误资源。而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上遇到学生的错误会颇感尴尬,似乎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才是圆满的。其实,应该这样想,学生没有错误,教师的“教”还有什么意义呢?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迫切帮学生改正错误。此时,教师的慢应该体现在对学生耐心地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例如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写字出错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对于学生在写字时出错的“字体变形”“张冠李戴”等现象,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对学生强调“应该这样写”。这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耐心地引导学生去比较、辨析,查找错误根源,加深正确理解,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三、慢,慢在自读自悟时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文,分析文本内涵,而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走进文本,与作者同喜怒,共哀乐,享受生本对话的过程。如在学习课文《生命桥》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弧线”,并给“生命桥”涂上颜色,说说为什么把弧线比作生命桥。学生读读、画画、想想、说说,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逐步走向了深刻和丰富。慢,让学生在朗读自悟中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慢,慢在意外生成时

语文教学追求精心预设和有效生成的和谐共生。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合理把握教学节奏,面对一些课堂的意外生成,教师要善于应变,慢一点推进教学流程,期待课堂生成的精彩。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发现李白与孟浩然是依依惜别,十分伤感。他们之间的“不舍”与“留恋”在学生心目中很难体会。于是,有学生提问,两位诗人真的是“难舍难分”吗?我与朋友分别怎么没有如此强烈的感觉呢?针对此,我让学生畅谈感受,找找原因。学生们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人物关系等方面,通过古今对比逐层发表意见,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挚情意,同时那种友情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面对学生的提问,也许有老师只会用“你们的情意肯定没有他们深”一句话带过。但在此处,质疑成了深究文本的起点,探疑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彰显学生的个性。慢,在意外生成时收获分外的精彩。

总之,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在语文课堂上,慢一点,学生会欣赏到学习旅途中更多的风光;慢一点,教学会展现更多异样的风采!当然,语文课堂应该放慢脚步并不是说就不能没有紧迫感,也需要“雷厉风行”。语文课堂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张弛有度,“慢”中求“快”,稳实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前行。

(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上一篇:基于集约化体系的无线网优标准化运营与管理 下一篇:平阳县气象局新旧站址气象资料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