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共青团有效覆盖率,建设双向服务型团组织

时间:2022-09-17 05:30:16

扩大共青团有效覆盖率,建设双向服务型团组织

摘 要: 江苏省团委第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的工作报告,再一次将“全力打造服务型团组织”作为2014年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导向。高校团组织如何从团组织建设的根基出发,真正立足于服务青年、引领青年,成为团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工作方向。在面对学生的新问题、社会的新发展、工作的新变革之际,共青团转型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将自身的功能定位、工作理念和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服务工作上。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团工作存在的优缺点,结合团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具体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入建立健全服务型团组织。

关键词: 共青团 有效覆盖率 新媒体 服务型团组织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力量,是由青年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积极的、进步的政治力量。因此,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指出了共青团工作必须把握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明确了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工作有效覆盖面的两大战略性课题,对广大团干部提出了重要要求。因此,在面临共青团主要职能向服务型团组织的变革之际,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深刻认识到: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思想引领;如何活跃青年力量、满足青年需求;如何构建覆盖面广、富有朝气的组织体系;如何提高青年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等等。在新时期下,团组织服务职能的转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性、青年的多变性、工作的前瞻性。

一、提高有效覆盖率,塑造当代新青年,新媒体改变思想引领新格局。

共青团的工作重心始终围绕青年人的思想引领,随着当代青年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团干部应该将工作职责有倾向性地转变为青年的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创业就业、社会融入等服务类,以顺应时展。着重探讨具体通过哪些方法、运用哪些手段、适应哪些人群,才能行之有效提高团的覆盖率,增强团的影响力。

网络的全面普及使得青年接触不良思想的途径大为拓宽,这与青年统一思想、践行核心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对立的;面对沉迷于网络虚拟游戏的“网瘾族”、每日低头的“拇指族”,团干部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进行思想上的分类引导。重新审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和感受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如果仅认为“内容制胜”,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青年的多层面需求。呆板的说教内容,缺乏年轻气息和时尚元素,离青年喜欢、贴切的方式很遥远。通过实体宣传与网络宣传的呼应与补充,在内容上,着力把科学理论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在体系上,形成覆盖面广、宣传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舆情网络,构建“不怕多重覆盖,只怕没有覆盖”的思想引领新格局。

二、深化组织专业性,融合社会正能量,新机遇搭建双向服务新平台。

青年学生在加入团组织后,迫切希望在专业、个人兴趣及社会组织能力上得到提升,但常常受限于学校。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志愿服务、技能活动,虽然能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参与,但是形式单一、缺乏深度、专业不强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持续影响力和原有活力。所谓的双向服务型团组织就是要利用团组织的思维导向、青年的活跃思维及社会的丰富资源,帮助青年拓宽眼界,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于社会组织;解决团干部工作资源有限、专业能力缺乏、组织凝聚力减弱等现实问题;提高社会组织人力资源保障,实现团组织、青年、社会的“三赢”局面。

1.依托赛事:以赛为鉴,可以知不足。

青年加入团组织,更多地希望能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这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目标需求。要让青年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知不足、补齐短”,需要“以赛练人”。例如每年的“挑战杯”,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有创新愿望和参与意识,但考虑到学术有限、科研能力不强,自认为难在“挑战杯”崭露头角,因此错失了机遇。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依靠团的宣传力度和专业培养,通过扩大“挑战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导师带徒,提高青年的专业能力,营造“紧抓一批骨干、培养一些后备、影响一群青年”的以赛练人的积极氛围,提高赛后续航力和品牌传承度。通过各类比赛,帮助青年寻找自身不足,提高服务型团组织的专业性,为青年回馈社会打好基础。

2.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网聚多平台。

共青团的服务性体现在能够实时捕捉青年需求,善于利用最新方法,解决青年实际困难。要保持团组织的服务性,须跳出“就团论团”的限制,懂得放眼校外,广开社会资源,真正将青年放到社会中历练。目前,青年学生在校接触到的社会活动大部分来自于志愿服务项目,这种形式体现了团员青年的先进性,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团干部要代领团员青年走出校门,加强与机关、社区的联合,打响服务品牌,强化队伍建设;拓宽企业之路,发挥学生专长,活用专业知识,为企业注入活力。只有通过不断寻找服务平台,才能推动团的工作阵地从单一型服务走向多渠道服务,从团组织为团员服务走向团员回馈社会,借以深化团组织影响力的双向型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关于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动吸引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2).

[2]魏微.新时期共青团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2004(15).

[3]张子涵.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2011(10).

[4]仇志熠.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02).

上一篇:良好行为成习惯,卓越表现成自然 下一篇:幼儿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