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时间:2022-09-17 05:10:32

说说“城隍庙”与城隍文化

所谓“城隍”,据《辞海》的解释为“护城河”,“城”原指挖土筑起的高墙,而“隍”是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为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大都修建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对此进行了记载:“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当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护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始称“城隍神”,有的地方又称城隍老爷。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因而在民间出现了城隍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一、城隍庙的兴建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始,每到秋季收获之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特别是一年到头,人们在除夕之日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也就是“城隍神”。而到了三国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自然要有个固定的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城隍庙是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孙权为什么在这里建了一个城隍庙呢?原来,当年的芜湖,是东吴抗拒曹魏最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塞,长江和青弋江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合肥之战之后,东吴失利,退据芜湖,曹操趁机发兵十万攻打芜湖,打算一举歼灭孙吴。在潮水般的曹军攻击之下,城墙被曹军的石炮炸开一角,老将黄盖被射伤,周瑜苦苦死撑,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见一位红袍小将挥舞长枪奔走如飞,他跃下城墙,在缺口处一夫当关。只见他身手敏捷,手中一杆长枪左挑右刺,转眼间曹军死伤一片。东吴军见此,信心大振,周瑜双目圆睁,挥剑跃马,杀下城墙。曹军攻势受挫,只好退却。

此战结束后,周瑜见过来将,来将自称徐盛,少时习武,勇力过人。周瑜大喜,提升他为副将,命其坚守西门。半月后,孙权命周泰率五万大军增援芜湖,曹军退走合肥,芜湖城转危为安。

徐盛受周瑜之命镇守芜湖,他深感百姓受战祸之苦,遂修河道,整吏治,养农桑,将一座芜湖古城打理得井井有条。不幸的是,徐盛英年早逝。为纪念他,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庙,规模相当深宏阔大,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守门的是“哼”、“哈”二将。整个庙宇共三进,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步入正门,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当中一个大香炉,环绕香炉是十殿道长。这里号称“中国第一座城隍庙”,徐盛也就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城隍爷”。

到了唐代,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形成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很多文人雅士,如著名诗人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由自然神演化成为人神,在统治者及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同时,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也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朱元璋对此评价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从各地城隍庙的建筑形式来看,芜湖城隍庙对后世各地的城隍庙建设影响极大,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现象。据统计,明代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也就是说,当时每个城市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神也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范围。

二、城隍断喝与城隍楹联文化的内涵

有文献记载,自宋代开始,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并列入国家祀典。自此,城隍从单纯的一州一县的地方守护神,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并管领阴间亡魂的举国崇奉的神系,如北京以明嘉靖年间弹劾严嵩而被害的杨椒山为城隍神,苏州以战国时楚国公室大臣春申君黄歇为当地城隍神,郑州则以秦末汉初时刘邦的部将纪信为城隍神,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封,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被封为福州城隍神,抗元英雄陈瓒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神等。这些人都一股为民做主、剪凶除恶的气概,各地城隍庙中高悬的匾额及楹联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全国各地城隍庙一般都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活脱脱是清官贤臣写照,谁人见了能不心生钦敬?此外有的城隍庙里还有大量的石碑、石刻、楹联等等,这些文化古迹都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特别是城隍庙中的楹联,作为城隍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如大多城隍庙都有通用联:“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告诫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哲理。上海城隍庙仪门两旁的木屏上镌刻有这样一副楹联:“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意在规劝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该扬善避恶。郑州城隍庙大门两侧的楹联“殿宇立商都看绿树红墙千秋焕;清明襄盛举佑黄童白叟四季安康”言简意赅地叙述了城隍庙的地理位置和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从二门的楹联“千载古都无量文明无价宝,一肩重任满腔忠贞满城福”中,人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城隍的职责。大殿中的楹联“忠义感天能撼山川湖海;节操贯宇可攀日月星辰”,蕴含了做人的道理;后殿的楹联“入门温旧史诳楚救汉问高祖登基时可曾记起荥阳一幕;进庙惊新颜正冠掸尘看谒者叩首处总要留下热泪两行”,则是通过历史典故来引领人们莫忘历史。

有些城隍庙的楹联假托城隍之口以醒世警世,虽挂在城隍庙的廊柱上,但人们看后大多心怀忐忑,从中受益。如四川泸县城隍庙的“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陕西岐山城隍庙的“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贵州关岭城隍庙的“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山东胶州城隍庙的“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要做坏事请看大奸巨恶怎样收场”等,人们从中都可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法则。而湖北应城城隍庙的“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贵州贵阳城隍庙的“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等,更象是城隍神面对世间丑恶现象的一声断喝:“住手!”让心怀鬼胎者一见立即胆战心惊。

世间是否真的有鬼神,在素以儒学立国宗教色彩淡漠的中国文化中,向来是难置可否的命题。但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却在城隍爷的断喝中变得不容置疑:“结什么仇,造什么孽,害什么身家性命,为饶你颠倒是非半世竟夸权在手;占尽了利,沽尽了名,丧尽了天理良心,且看他荣华富贵一朝终有雨淋头。”真可谓淋漓尽致,道理蕴含其中。

三、城隍民俗与城隍文化的传承

围绕城隍信仰,城隍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其原因还在于它“劝人为善”的警世作用。明万历年间,上海城隍庙仪门上高悬着一把大算盘,上面刻有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其意是在劝导人们,不要只为自己打算,更不要损人利己。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城隍文化在民间也衍生出多种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初一、十五进香,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老百姓的一项习俗,类似于西方宗教信徒做礼拜一样,一直沿袭至今。另外的活动主要有祭祀和出巡以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隍庙会。

城隍每年的祭祀活动主要有:每年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祭祀厉坛,城隍主享。而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当推城隍诞辰日的祭祀活动。如上海城隍的诞辰为农历二月二十一,河南郑州城隍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十八,四川大宁县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八,山东益都城隍诞辰为五月二十七。但是就全国来看,城隍诞辰大多集中在五月,因为明代都城隍的诞辰是五月十一,有些此前尚无城隍神的城市沿用了这一诞辰日。

出巡,是指城隍爷出巡,一年两次,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则是一年三次,分别在一年内的春、秋、冬各一次。从全国来看,春季的出巡大多安排在清明节前后,名曰“收鬼”。如胶州的城隍神每年两次出巡,分别是每年的清明节和阴历十月初一,届时当天从清晨4点多就开始准备,巡视胶州城东西南北四大关108条街(巷),仪式隆重热烈,观者云集。郑州的城隍出巡除清明外,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要举行出巡,规模比清明出巡要大得多。这天早晨,人们把身穿黄袍、头戴王冠的城隍木塑像放在官轿内,由60名壮汉轮流抬着,两旁有4名道士护驾,前面由四街会首率领,全副仪仗如金瓜钺斧、朝天蹬等分列两侧,鸣锣开道,唢呐悠扬,威风凛凛。各地城隍出巡时,都伴随有民间舞蹈、高跷、舞狮、旱船等表演,人群中有扮作马童者、有作囚徒者、作地方鬼者、有顶枷戴铐者、有跪道乞求恕罪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有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各地城隍庙会就是展现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平台。不过,过去的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其庙会可以称之为“鬼文化”的庙会。如今,城隍庙会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各地于春节期间举办的城隍庙会,涵盖有各种戏剧的表演、民间文艺的展示、风味小吃、艺术绝活等,特别是在戏剧表演的现场,一些戏剧爱好者可以登台亮相,气氛异常活跃。同时,结合城隍庙会的开展,各地还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现代科学、法律法规等知识,并举办专题性展览。如郑州市在近年的城隍庙会期间,先后举办了“中国汴绣”、“中国钧瓷精品展”、“中国汝瓷”、“郑州民间剪纸艺术展”、“河南省著名书画家作品展”等多种专题展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郑州乃至河南省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上海城隍庙于2013年春节期间举办了“景德镇当代杰出艺术家作品展”,汇集了众多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达近百件,既丰富了春节庙会的内容,又充分展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无限魅力。安徽合肥除利用庙会之机举办相关展览外,还在城隍庙内开辟了“城隍庙展览馆”,经常举办邮票、钱币、主席像章等专题收藏展览,并配之以专家讲座,吸引了众多群众前往。

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每逢春节、端午时,还在城隍庙内举行一些其他活动,平时的求雨、祈晴、禳灾、还愿等活动也选定吉日在城隍庙举行。清朝时,不仅平民百姓平日里祭拜,很多朝廷命官新到地方上任时,也到城隍庙中举行奉告典礼。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和城隍文化的发展传承,特别是近年来以庙会为平台的系列文化活动,使民众的文化交往与物资的交流得到了扩大,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庙会经济,经济与文化达到了和谐发展。

上一篇:回归、返魅与讲故事 下一篇:黄晓明把岳飞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