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顺差时期我国出口贸易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估计

时间:2022-09-17 04:43:53

持续顺差时期我国出口贸易价格和收入弹性的估计

摘要:我国商品贸易已连续20年保持顺差,而出口商品价格及主要顺差伙伴国收入的变化对我国出口需求变动的影响是判断商品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文章利用999年第2季度到202年第4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估计了联立方程模型下中国持续顺差时期出口贸易的价格和收入弹性。结果显示:短期内,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56,需求收入弹性为044;长期看,中国出口商品的长期需求价格弹性为-3803,长期需求收入弹性为3434。估计结果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我国长期对其维持顺差的六个国家收入的降低会减少我国出口商品的收益,这对影响我国商品贸易的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等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出口价格弹性;出口收入弹性;联立方程模型;顺差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8-2670(204)06-0045-07

我国商品贸易自994年至今已连续20年保持顺差,2005年突破一千亿美元之后直至2008年,商品贸易顺差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递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来,商品贸易顺差仍然维持在2500亿美元左右,202年更是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达326亿美元。近几年,随着国内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启动,国内关于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可持续与否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之一。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可持续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受国内供给、国外需求、国际分工模式以及国际技术转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及主要顺差伙伴国收入对我国出口需求变动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联立方程模型,估计了我国持续顺差时期出口贸易的价格和收入弹性。

一、文献综述

从既有的研究来看,对测度贸易弹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忽略供给因素,仅从需求角度进行研究。许多学者为了所构建模型的简化性,通常忽略供给方面的因素,假定供给充分,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衡量一国贸易弹性。Aziz等[2]考察中国的贸易弹性时,仅考虑需求因素,运用单方程回归,将外国(中国)实际需求和出口(进口)相对价格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得到了995-2006年中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国内的学者对于中国贸易弹性的实证研究通常也是建立在该模型基础上(厉以宁,陈彪如,张明,朱真丽等)[3-6];或在需求模型上做出细微改动,如曹永福[7]采用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制的China_QEM模型,将把进口和出口互相作为对方的解释变量加入到回归方程中,考察进出口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来模拟中国的加工贸易的特殊情况。这些研究通常假定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和质量不变,以Cobb-Douglas函数为基础构建模型。后来姚枝仲等[8]考虑到了新产品的加入以及出口商品质量的变化,认为传统方法计算弹性可能会被低估,采用了更一般化的CES效用函数形式,使得模型能够反映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的变化。上述研究所构建和采用的计量模型均假定了一国的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受到了Panagariya et al的批判。作为改进,Panagariya et al[9]的模型中并未设定特定的函数形式,而是通过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用显示性偏好得出一套估计方程,用其估计变量算出一国贸易的需求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的表达式,进而用计量的方法得到估计值。应该说这一研究方法的好处是没有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具有一般化特点。但其模型依然没有考虑供给因素,具有马歇尔―勒纳条件推导过程中供给无限弹性的性质。

仅从需求角度出发,忽略供给因素的研究方法简单易行。研究者之所以牺牲供给方面的信息,是因为考量供给因素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如考察进口需求弹性时,需要将世界其他国家总体作为供给方,而由于国家间生产技术不同,很难得到一个统一的供给模型;即使考察出口需求弹性时,只需要将本国作为供给方,但是出口商品价格不仅由外国需求和本国供给共同决定,还会受到国内对于出口商品需求的影响;同时国内的出口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复杂性也使得衡量供给变得困难[0]。当然,在生产能力过剩、且需求相对不足的时期,这样的假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但这种方法忽略了供给方面的约束,假定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这就倾向于高估了一国的贸易弹性。

第二类方法主要是从供给层面研究贸易弹性。okarick从生产理论出发,构建了三个部门(出口、进口竞争和非贸易品部门)、三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中间品)的模型,运用Hotelling引理,从GDP方程中得到出口供给方程,结合厂商利润最大化,进行一系列推导后,得到一国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的代数表达式。该方法没有用到计量,而是直接逐年带入数据得到结果。该方法的优点是假定很少,直接从厂商理论推导,因而比较接近现实,并且还成功规避了构建供给函数的复杂性;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作者采取将数据逐年代入而非计量的方法,因而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离散的点,或者说,只是一个事后的结果,难以对一国贸易弹性的大致区间,或者对一国的贸易弹性做前瞻性的预测。

由于价格是由供求两方面决定,所以研究弹性的最理想的方法还是将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综合考虑。这就是第三类方法。Goldstein等[2]开创性的提出了同时考虑供给需求的方法,将价格和数量作为内生变量,构建一国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程,借助联立方程模型(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SEM)来衡量一国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并估计了八国集团各国的贸易弹性。后来Lundborg[3]、Riedel[0]沿用了该种方法,分别估计瑞典和香港的出口商品价格弹性。

既有对于中国贸易弹性的实证研究,基本是从需求角度考虑的单方程回归模型。本文认为,仅从需求角度出发,供给无限弹性的假定已不能较好符合中国的实际。自加入WO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劳工工资的不断上涨引发的刘易斯拐点效应将愈发强烈。再加上中国出口企业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企业的供给决策已成为不可被忽视的因素。因此,本文将采取Goldstein等[2]提出的供给需求同时考虑的联立方程模型,并考虑中国出口退税的特有因素,力图使构建的模型更加贴近中国实际,进而测度出持续顺差时期我国的出口贸易价格和收入弹性。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

收入和价格是影响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两个重要方面,而国外收入和出口商品价格的一定变化会引起出口量变化多少,是衡量国家间贸易收益分配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调整外贸产业、企业作出出口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997年、2008年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需到底造成多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出口收入弹性和间接依赖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估计。目前关于出口商品弹性的研究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只考虑需求面、只考虑供给面和同时考虑需求和供给。Goldstein等[2]提出了同时考虑需求和供给的方法,将价格和数量作为内生变量,构建一国出口商品需求和供给两个方程,并借助联立方程模型分别估计一国出口需求的价格和收入弹性。本文借鉴他们的方法估计我国持续顺差时期的出口需求弹性。

上一篇:天道酬勤一个艺术家的炼成 下一篇:开学恐怖症?大家来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