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22-09-17 04:01:23

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模式变革的“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要有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贵州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应从资源型发展的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服务创新发展转型,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不断提升贵州省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一、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动力解析

(一)大国红利带来的支撑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实际增长保持稳定。这确保了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构建了良好有利的成长空间。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来看,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为我省实现“后发赶超、转型升级”的目标带来了强大的支撑动力,同时,也将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大国红利。

(二)旅游新政带来的改革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性政府职能突显,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旅游新政的提出破除了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同时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贵州,行政审批、价格机制、企业体制以及政府考核等,都有较大的改革动作,并将继续深化各领域改革,为释放市场活力打下长足基础,也将为贵州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改革红利。

(三)结构转换带来的发展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十足。2010年,我国消费率增长较快并逐渐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作用逐步显现;2013年,我国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2014年,这种较好的产业结构优化迹象逐渐明显;另随着“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结构亦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转换,将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和发展前景。

(四)技术溢出带来的创新动力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长动力更趋多元。从城镇化角度,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其经济韧性好,消费周期长。从工业化角度,中西部较之东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不充分,成长空间较大,回旋空间也大。基于我国已有的技术储备和全球技术在新增长点上的探索,将为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更多契机,进而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多创新动力。

二、贵州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势头强劲,但与我国经济新常态和技术变革要求存在差距,为使贵州旅游业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下战略思考:

(一)从旅游收入带病增长到内生增长

随着旅游新政的实施,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贵州旅游业经济呈现以国家战略政策支持、政府意志供给分配、景区门票效应等动力因素刺激下的带病的、带水份的甚至是泡沫的旅游经济增长形势。目前,这种“外生”性的旅游增收模式和思路急需矫正,即转变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头等。

新常态下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的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内生变量的创新作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力量和新的商业模式,抛却过去的战术性力量,使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增长。

(二)从点线式旅游发展到无景区化旅游

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以及高标准的变化趋势,我们需要调整的是,贵州省过去传统的点线式旅游发展模式,即不仅强调旅游景区核心体验,更应强调体验生态圈的构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空气质量等以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因素。

新常态下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围绕着旅游体验目标链来研究旅游体验圈层、旅游体验对象、旅游体验场域等问题。做到“旅游处处有,处处能旅游”的无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塑造“全民参与,全民获益”的城市旅游形象。

(三)从“互联网+旅游”到“互联网+人本+旅游”

随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信息海量增长,我们需要转变的是,过去贵州“互联网+旅游”的机械运作机制,即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在旅游体验项目、产业营销以及旅游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运用。目前这种“智能旅游”的发展路子急需拓宽,即在借助互联网发展旅游的同时,关注旅游产品的价值内核。

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入“人本”的核心观念,即“互联网+人本+旅游”,也就是针对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人性化体验,达到贴心式服务,实现“智能旅游”向“智慧旅游”的转变升级。

(四)从旅游业内融合到各产业的跨界融合

随着旅游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的增大,我们需要看清的是,贵州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剂作用并不显著,关联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种植业、林木业及信息业等范围小、融合度浅的部分产业。目前,这种“内部系统”融合的盈利模式急需创新,即必须大力发展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内部融合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新常态下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创造全新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资本力量,减少过去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改革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系统外部门的放权,做到旅游业的内部要素创新与外部制度创新的有效结合。

(五)从碎片化的旅游市场到系统化的旅游产业生态圈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换档和政府政策的加快淡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过去30年,贵州很多旅游企业旨在打价格战,致使市场长期呈现“散、小、弱、差”的局面。目前这种“低工资促低成本,低成本保低价格,低价格赢竞争”的发展思路亟待革新,即必须积蓄价格之外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动力的核心竞争能力,比如学习能力、创新基因、质量稳定、品牌资本化等方面。

新常态下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借鉴生态群落理念,培育形成旅游产业生态圈,用“你好我好”的共同演化思想去代替以前那种“你死我活”的双输思路,在共同进化、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中获得更持续的发展。

三、贵州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旅游业制度创新,把旅游业转变为贵州内生驱动的竞争性产业

贵州加快省旅游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对今后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创新

从产业特征的角度思考,贵州省应实现从单一部门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的转变,建立“大旅游”基调下的“大管理”体制。另外,从人与景的互动关系思考,还应建立管理者、居民与游客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2、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

优化人才结构,树立领袖地位,以加强旅游企业间的凝聚力;提升企业与政府的沟通能力,以增强行业竞争力;实施科学管理组织结构,组建地理空间网络,重视内部控制等;景区可通过多途径进行联合经营,便于形成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出奇制胜。

3、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制度基础,增加对人力资本、R&D等方面的鼓励投资机制,建立一套包括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大型基础设施融资的多元投融资创新机制。

4、创新对外开放合作机制

贵州省可适当开放旅行社、酒店市场,建立中间商引入机制,吸引有实力的集团加盟;利用国际产业链转移的契机,建立对外开放的对策,积极争取国际产业链落地贵州旅游市场,将贵州旅游推向世界。

(二)加快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把旅游业发展为贵州益民产业

贵州省应加快落实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服务民生”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民众与旅游业的互动互惠进程。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进行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营造核心竞争力

贵州要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须重视传统景区景点丰富的内涵和创新,推出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的极致旅游精品。

2、抓好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打造鲜明旅游地形象

贵州省立足于“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等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基于核心资源,设计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网站等,塑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缩小预期本底印象与游客游后印象的差距。

3、搞好各环节的配套设施,增强旅游地吸引力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旅游六要素及拓展要素融于一体,形成完善的大旅游行业结构,尤其要注意发展不同档次的宾馆酒店,以及丰富的文娱活动,以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味,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留得住、想再来。

4、平衡游客与居民的诉求,营造全民好客的氛围

不同利益主体对开展旅游业有着不同的诉求,科学的旅游发展就须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才能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三)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综合性大产业

目前,贵州要以“大产业”、“大旅游”的视野观推进产业融合,建立贵州“综合产业体系”。可从四个途径融合:

1、促进内部优势资源融合

在原来的农旅双效、依旅拓农、工业园游等基础上,增加依旅拓工的类型,探索户外运动产品、大型旅游装备制造等。进一步开展与第三产业的平行融合,如旅游金融、旅游保险等。

2、强化产业关联融合

发展文化创意旅游,解决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宣传与保护问题;发展数字旅游,提升旅游新业态;发展生态旅游,响应时代潮流;发展会展旅游,打造城市新品牌等。

3、协调产业功能融合

贵州省在推进城镇进程中,城镇住房选址、布局、色彩、格调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旅游功能的彰显。即村庄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

4、大跨度区域联动发展

贵州省的许多优质旅游资源,如马岭河大峡谷、赤水、荔波、梵净山等,都处在贵州边界。因而,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积极推动跨区域联合发展,对贵州旅游今后融入全国主要旅游线路,尤其是大西南旅游经济圈、享受“一路一带”的制度红利至关重要。

(四)强塑“人本+”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打造为贵州绿色的示范产业

贵州旅游业要强塑“人本旅游+”的发展理念,弥补“人性”缺位的旅游常态,促使贵州省绿色示范产业的形成。主要从四个方面把握:

1、保护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场景

这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乡村的原生性,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游客的真实感受,营造“天人合一”意境。

2、鼓励居民与游客的互动

通过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比如:发展手工艺行业、专门旅游商品购物店、农产品深加工等,以带动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自发与游客互动,自觉保护环境。

3、保护好自然和人文环境

大自然赐予了贵州这个时代的优势资源,本质上也是对人性本源的满足;居民要认识到人性在自然景观中的作用,就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要有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意识充分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明特征。

4、重视对旅游主体的素质培养

主要包含服务提供者(当地居民)和服务接受者(旅游者),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培养对景区的认同感,教授对环境的保护方法,强化其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能力,做到自我管束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与环境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上一篇:包头市旅游景区英文解说系统翻译现状调查与对... 下一篇:家庭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与市场营销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