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对打工经济提出了新要求

时间:2022-09-17 03:50:54

民工荒对打工经济提出了新要求

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开发利用得当,无疑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资源优势。近年来,湖北不少地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就使劳务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但自2004年春季开始,在曾经“民工潮”汹涌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种令人关注的“民工荒”现象,而且这种现象也开始蔓延到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一些中西部省份。在湖北省内,享有“中国非织制布制品名镇”美誉的仙桃市彭场镇、享有“湖北纺织第一名镇”称号的汉川市马口镇,都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在“民工荒”背景下,怎样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呢?关键是要基于劳务产品的特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借鉴成熟的市场营销理论拓新发展思路,树立“劳务营销”的新理念。

“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同样是劳务营销的原则“市场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概括为四个方面:(1)战略营销计划过程,包括“市场营销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2)战术营销组合,包括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3)营销技巧的能力。(4)营销活动中的“人”,即营销活动既要满足外部顾客需求,让其在购买和消费中感到满意,又要满足内部员工需求,让其在工作中感到满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理论得到广泛重视,不仅适用于产品或产业推广,而且适用于地方政府所组织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旅游产品推介等经济活动;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工商领域,而且适用于今天地方政府发展劳务经济、培育壮大劳务产业等。总的说来,营销理论要求地方政府树立以下劳务营销理念:(1)顾客需求导向观。市场营销理论认为,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应以消费者(顾客)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其核心理念是:“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借鉴这一市场营销观念,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活动,应树立两类劳务营销观、两种顾客需求导向观。即:在外部劳务营销活动中,应视劳务输入地的劳务用工方为外部“顾客”,要善于开展劳务需求调研,了解用工需求,有组织地培训、输出劳务,提高用工方的满意度;在内部劳务营销活动中,应视劳务输出地的外出务工者为内部“顾客”,要善于开展外出务工者需求调研,了解务工者的需求,有组织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务工者的满意度。

(2)整体产品观。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指的是建立在“顾客需求=产品”这样一个等式基础之上的“产品整体观念”。它包含五个基本层次:核心产品(向顾客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形式产品(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由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包装五大特征所构成)、期望产品(顾客购买该产品时所期望得到的一组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和潜在产品(现有产品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

产品整体观念充分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对地方政府树立整体劳务产品观、开展劳务输出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即:劳务产品是一种特殊产品,地方政府应明确劳务用工方在购买劳务产品时所追求的核心产品(如劳务工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等),有组织地采取“订单培训”方式开发用工方所需求的劳务工;应积极塑造劳务品牌,满足劳务用工方对形式产品的需求;应有组织地输送外出务工者,满足用工方对附加产品的需求;应视现有的外出务工者为未来的返乡创业者,注意引导、鼓励外出务工者在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藉此既可激发劳务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用工方对劳务工的满意度,又可为吸引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积累人力资本。

(3)整合营销观。以注重企业、顾客、社会三方共同利益为中心的整合营销观念认为,企业所有部门为服务于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时,其结果就是整合营销。它强调企业的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应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

整合营销观念对地方政府整合各种资源合力推展劳务输出活动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如:在劳务需求调研上,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政府外派机构、劳务中介机构、外出劳务工等各类组织、个人的作用,广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在劳务工技能培训上,应充分发挥官办教育机构、官办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的功能作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在劳务输出渠道上,应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劳动就业管理、工会、妇联等部门)、劳务中介组织、外出劳务工协会或社团组织在劳务工与用工方之间的“桥梁”作用,拓宽劳务工的分销渠道;在外出务工者劳动权益维护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劳动就业管理、工会、妇联、共青团、法院等部门),以及外出务工者群体中的党组织、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多途径、多渠道地构筑外出务工者维权网。

“民工荒”源于供求结构失衡

“民工荒”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发生了逆转,并非真的“荒”。其实质是由于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动而劳动力供给结构无法及时作出相应调整,致使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尤其是技能型民工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岗位空缺。“民工荒”更多的是表现为知识型、技能型民工供求失衡型“民工荒”和民工供求信息不对称型“民工荒”。“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早在1960年就指出,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工资报酬缺乏吸引力(如工资过低、工资拖欠、不缴社会保险等)以及劳动条件差(如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工伤事故频繁等)是引致“民工荒”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民工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劳技荒”。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的知识型、技能型劳务工供给不能有效地满足用工者的需求,引致技术工、熟练工的短缺。

因此,“民工荒”的实质是“教育荒”。技能型、高素质岗位人才的供给短缺也凸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不足。而教育领域的高昂收费又造成了务工农民和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高门槛,形成民工群体的“教育荒”。

湖北需要推进劳务品牌建设

湖北省作为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富余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应该树立劳务营销理论,实现劳务经济的新突破。其重点和难点是:版权所有

(1)建立完善劳务输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构筑健全的工作体系。鉴于劳务信息收集与、劳务培训、工作岗位安排、劳务权益维护等工作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辖,缺乏有机的协调,应加速组建劳务输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劳务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执行以及信息工作,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藉此提高对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

(2)构筑多元化的劳务输出渠道网,创建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健全完善劳务教育体系,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外出务工者的技能、素质是劳务产品的核心,政府应按照劳务用工需求,健全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产品的质量,促使劳务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要借鉴四川“川妹子”家政、陕西“米脂婆姨”家政及“宝鸡技工”等外省劳务品牌建设经验,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强化劳务品牌效应,依靠劳务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湖北外出劳务工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对全省外出劳务工产生示范效应,树立湖北外出劳务工的良好形象。

(3)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全程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劳务中介组织、民间社团组织的资源优势,树立类似于市场营销学中的“销售服务”理念的劳务输出全程服务理念。即:在打工前(“售前”)向外出劳务工提供用工需求信息服务和劳动技能素质培训服务;在打工中(“售中”)向外出劳务工提供维权服务,如指导签订劳务用工合同、帮助追讨被雇主拖欠的工资、工伤医疗及赔偿、“留守子女”教育服务与权利维护服务、农村责任田转包服务等;在打工后(“售后”)要创造条件激发外出劳务工的创业热情,鼓励、引导外出劳务工“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透视农民贫困和卑微 下一篇:解剖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