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

时间:2022-09-17 03:33:44

中山市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

近年来,中山市水利工作立足于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以水的安全性和水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中心,以建设节水减污型社会为重点,充分发挥水资源多功能作用,全市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环境和生态质量不断改善。

一、创新水利建设模式推进单一水利向综合水利转变

一是水利建设与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发挥安全保障作用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江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抓好险段、险闸、险库的除险加固,兴建了一批大、中型排涝泵站。从2005年起5年内投资20亿元开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力争在2008年大型联围达到抗御50年一遇洪水和台风暴潮,中型联围达到3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11.7亿元。

二是水利建设与增加有效供水,发挥资源保障作用结合起来。以优化水库结构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山塘水库结构调整,对失去防洪、灌溉效益的水库实施报废、降级、除名等处理,报废水库6座,降级水库5座,除名山塘水库24座。近年来共投入3110万元先后除险加固水库22座,新增年供水能力超过1000万米3,并计划2010前投入4.6亿元新建水库8座,新增库容约3000米3。

三是水利建设与改善水生态质量,发挥环境保障作用结合起来。制定了《中山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实行一切生产建设项目,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前,其它审批在后;验收水土保持方案在前,决策投产在后的“两先、两后”原则,凡引起水土流失的开发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审批同意后的水土保持方案,并领取《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证》后方可申请立项。设立了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以制度为手段保护占全市总库容70%的水库环境。

四是水利建设与改善城乡交通条件、美化绿化,发挥对城镇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结合起来。全市大型堤围由原3~4米拓宽至4~6米,大部分实现了堤路结合,建设防洪与村道相结合的防汛路达70多条200余公里。河岸两侧绿茵护坡,邻近中心城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普遍配套环境整治工程,千亩以上江海堤防已种植防风林带154.9公里,占全长的40%。

五是水利建设与加强水利管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相结合。摒弃“重建轻管”的观念,确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的新观念,把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融入规划建设中,明确要求新建(重建)的水利工程,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编制必须纳入工程设计内容,列入概算,做到同时设计、同期实施、同步运行。

二、打造人水和谐关系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一是大规模构建资源性工程体系。“十五”期间共投入2.8亿元对30%的干堤水闸进行了改造,使这些水闸由过去单一的防洪功能优化成具备防洪和纳洪功能的新型水闸。自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8.6亿元开展内河整治,采取清淤、护岸、植树、绿化、治污等手段,整治主要河涌160多条400余公里,初步实现了“河堤不漫决、河道不断流、河水不浊臭、河面不缩窄”的目标。

二是大力加强水资源保护。2006年完成了《中山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写和专家评审,夯实水资源基础。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对日取地表水5000立方米及以上、日取地下水1000立方米及以上、发电总装机1000千瓦及上述需要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开展水资源论证。对主要河道及主干河涌进行功能划分,明确全市各水域的使用功能及相应的水质保护目标。坚持市、镇联动,部门联合,建立了一支素质高、设备先进、反应快速的水环境监测队伍,强化水环境和水资源监管。

三是加强水污染治理。积极加大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力度,对建设日处理污水1万吨以上的处理厂,每1万吨给予100万元的补贴,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厂的积极性。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珍家山污水处理厂一期以及6个镇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后,全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60%以上。率先在全省实施科学调度水利设施,通过潮差水能动力和泵站抽水等机械动力,加快河道水体流动和置换,岐江河水质普遍由原来Ⅳ、Ⅴ类水提高至Ⅲ、Ⅳ类水。

四是坚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主要供水水厂通过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水厂自用水量,管网损失率控制在11%以下。造纸、石化等部分高用水工业企业逐步采用变频供水系统,节水器具逐渐在新建住宅区、机关团体、公共场所中逐步推广使用。推行水稻浅显间歇灌溉技术,部分农业现代化小区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逐步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三、实施信息带动战略推动经验水利向科学水利转变

中山累计投入3000万元基本建成一个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水利信息系统。

一是信息采集实时化。共建成遥测站81个,覆盖全市所有重点区域,利用多参数的自动测量、监控、无线传输及计算机网络传输等综合手段,实现对全市江河、水库水位、降雨量、风向风速、水质咸变等实时监控。引进GPS72型手持式定位仪,利用其具有定位、导航、测速、测时、计算面积以及显示航线和日落月出时间等功能,为防洪抢险提供及时信息支持。建设远程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实时“遥视”河道、水库的水位、雨势、风势及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

二是工程预警自动化。以“无人值守,少人值班”为目标,开展重点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利用系统计算机控制和视频监控功能,控制枢纽泵站、水闸及船闸各种机电设备,监视泵站及水、船闸的运行情况,并通过计算机统计和分析各种运行数据、水文数据,远程传输到该市三防指挥部,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是办公办事网络化。形成了跨省、市、镇区3级通讯传输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市24个镇区三防指挥机构及10宗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的三防城域网,逐步实现各级三防指挥机构信息的自动交换和共享、远程防汛防风会商、重点水利工程远程图像监视、水利系统可视会议等功能,为三防指挥调度决策提供可靠、快捷、有效的信息支持。

四是决策支持数字化。建成以现代化信息手段为依托,以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为保障的三防指挥中心,利用全自动的集中控制系统,控制高清晰的音像系统、音响系统、灯光系统等设备,把网络中的水情、雨情、风情、工情等各种信息快速镇区和有关部门。

四、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粗放水利向法制水利转变

一是积极理顺水利管理体制。统一规范了镇(区)水利管理单位建制,全市共设24个水利所。设立中山市水土保持监督站,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网络。在市水利局、各镇区及重点工程管理单位设立水政监察机构,有效解决了过去执法工作在基层得不到很好落实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深化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实现工程建设管理上由直接参与向间接监管转变,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监督制等五项制度。全市水利工程合格率达100%,工程投资普遍较预算节约5-10%。将招投标范围由过去单一的施工招标向水利工程服务项目招标延伸,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全方位招标。制定了《中山市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全市水利工程投资计划的制定和下达程序、资金筹集办法、资金划拨、管理、监督、验收管理等具体要求。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管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管理向既重视技术管理更重视依法管理转变。针对水利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出台了10多件规范性文件,促进水利管理和水利事业发展。

四是水利投入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在规费征收对象上,由农民为主转向以工商业户为主;在规费征收手段上,由过去的水利部门征收为主改为由地税部门统一代收。堤围防护费由过去的年征收不足3000万元增加到2006年超过2亿元。同时,将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城镇建设及第三产业开发结合起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作者系中山市水利局局长)

上一篇:打破瓶颈制约 加快陇南发展 下一篇: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新北京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