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17 02:36:18

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蚜虫的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黄绿色,头黑色,口吻较长,触角与身体等长。无翅胎生雌蚜:体黄绿色,口吻的特征与有翅蚜相同,触角比身体短。

二、大豆蚜虫的生活史:

大豆蚜虫以卵在鼠李(老鸹眼)上越冬,越冬部位一般在寄住的牙腋、枝干、枝干的缝隙里,越冬卵在第二年4月,平均气温达10℃左右时开始孵化为干母,取食刚萌芽的鼠李,并以孤雌胎生的方式繁殖,5月中下旬豆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蚜向豆田迁飞,开始危害大豆幼苗,在大豆田以孤雌胎生方式繁殖,到9月上旬一部分蚜虫迁飞回越冬寄住上,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也迁飞到越冬寄住上,与雌蚜交尾产卵越冬。

三、大豆蚜虫的生活习性:

大豆蚜虫具有早期点片发生和趋嫩的习性,一般年份迁飞株率在1%左右,这样就形成了大豆蚜虫早期田间点片发生的特点,但迁移到豆田的第2代开始就可产生有翅蚜,6月末到7月中旬气温升高、蚜虫繁殖快、大豆蚜虫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危害。这是大豆蚜虫的盛发阶段,危害严重。到7月下由于大豆生长点停止生长和不适宜的高温,使大豆蚜虫在大豆上的寄生部位由集中在上部而转为分散到植株中、下部。逐渐出现小型侨蚜,体色淡而体形小,发育迟缓,繁殖能力显着下降,田间蚜量消退。受害大豆的生长得以恢复。

四、大豆蚜虫危害特点:

大豆蚜虫的口器是刺吸式口器,它危害大豆时把口器刺入大豆植株的嫩叶和嫩茎中,吮吸大豆植株的汁液,使大豆的嫩叶、嫩茎叶绿素缺失,造成大豆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有的叶片卷曲成拳头状、有的叶片危害成“流油”状,大豆蚜虫的危害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造成茎叶生长缓慢、引起大豆植株营养不良、分支少结荚少,以及大豆豆荚瘪粒多不饱满、缺粒少粒,豆粒千粒重降低,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五、大豆蚜虫的危害症状:

危害大豆的蚜虫常以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大豆植株顶叶、嫩叶和嫩茎上进行刺吸危害,严重时可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影响大豆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大豆蚜虫吮吸汁液的同时,大豆蚜虫的排出蜜露,就像在叶子上涂一层油一样,这就是群众所说的“流油”,其实它不是油而是含有甜味物质的蜜露,由于蜜露是甜的,很快被霉菌寄生,所以带蜜露的叶子上很快会生一层霉菌,覆盖了绿色的叶片,叶绿素吸收不到阳光,从而影响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

由于大豆蚜虫是刺吸式口器,所以大豆蚜虫刺入到有病毒病的大豆后,这个蚜虫的口器就带上了病毒,这个蚜虫再刺入健康的大豆植株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的大豆植株体内,因此引起病毒病的蔓延危害,造成大豆病毒病在田间大流行,更加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

六、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从前防治大豆蚜虫,一直是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这种方法杀伤天敌量大、用药越来越多、大豆污染严重等成为防治大豆蚜虫的大难题。为此现在必须采取保护天敌、利用天敌,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以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蚜措施,才能防治好大豆蚜虫,保证大豆的优良品质及产量。大豆蚜虫的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小花蝽等昆虫

选用抗蚜和耐蚜的大豆品种:选用抗蚜和耐蚜的大豆品种可以减轻大豆蚜虫对大豆植株的危害。

调整种植形式:实践证明,当前许多农民采用的大豆和玉米带状条播,大豆蚜虫的发生程度,远远低于清种大豆的发生程度,如八垄大豆与八垄玉米实行带状条播,即可减轻大豆蚜虫的危害程度,又便于轮作倒茬。

加强栽培管理:精细整地、合理施肥、中耕除草,见着鼠李就砍(因为大豆蚜虫在鼠李上越冬)。

抓住“窝子蜜”的点片阶段防治:“窝子蜜”(点片发生)阶段是我们防治大豆蚜虫的最佳时期,农民可采集瓢虫(二十八 星瓢虫是害虫)的卵块或蛹,人工放到“窝子蜜”的大豆植株上,很快就可以有瓢虫幼虫或成虫出来,捕食大豆蚜虫,不用打药就可以把“窝子蜜”压下去并阻止了大豆蚜虫向全田扩散蔓延,省工,省钱,又安全,是防治大豆蚜虫最好的办法。如果本地没有足够瓢虫,也可以选择毒性低,对天敌相对比较安全的农药,如吡虫啉等,在田间“窝子蜜”的范围施药,进行挑治。

坚持防治指标、克服见蚜虫就打药的错误做法。

上一篇: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战略 下一篇:玉米苗期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