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审时度势 多方共赢

时间:2022-09-17 02:15:32

金融稳定:审时度势 多方共赢

央行近日《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再度提及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问题。这明显与近来利率市场化及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进展有关。在最近的一次降息中,央行史无前例地允许了金融机构执行的存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存款利率的基础上向上浮动10%,这一行动的意义不言而喻,自从贷款利率可以浮动以来,市场对存款利率浮动的不断期望终于得到了落实。据有关人士分析,央行之所以在此时推出这项改革,是因为得到了更高权力层级的许可。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金融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可以肯定,央行年内会继续在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方面推出多项改革。

这并不是说央行事先有计划在今年推出这些改革,而是在现实中,多项政策已不合时宜。例如在存款利率方面,银行采用违规贴水的方式招揽客户存款屡禁不止,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早已将这种违规形式作为与全国性银行竞争的杀手锏,存款利率不准浮动的僵化政策在实践中已遭遇严峻挑战。结合今年的经济形势,应当说,推出一系列改革的时机已到。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近日在“陆家嘴论坛”上也表示,“哪个改革政策能走得更快,既取决于主观设计,也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这充分说明,一个漠视市场需求、不思进取的管理层和一个不懂得进退取舍的市场都无法单独完成改革,改革既需要市场推动,也需要管理层支持。只有双方都保持理性、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对话才有可能顺利展开,这是各种改革最有可能有效的唯一途径。

央行一直自豪于银行业的开放程度,这并非夜郎自大,与很多尚未开放的垄断甚至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和竞争性的确要高出很多。但是,这种开放程度与市场和公众的期望相比还相距甚远。即便在银行业内部,中小金融机构呼吁继续开放市场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继续以存款利率为例,尽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从2007年就已推出,但直到今年,对公众客户的存款利率管制才有所放松。从时间周期上看,没有理由认为这项改革来得过快,相反,改革有可能来得迟了一些,力度还有可能小了一些。拥有Shibor这样一个好的平台,让市场竞争来确定资金价格并非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且,从银行业竞争的现状来看,银行业也有这种需求。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一个观点,不用贴水和你竞争存款,凭什么能够抢过全国性国有银行?这种价格战在其他许多充分竞争行业屡见不鲜,但在银行业,以往却是一种违规行为。从各家银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上浮存款利率这一举动来看,目前的基准利率水平和管制方式并未发挥出价格信号的功能,各家银行依然靠着利差躺在金山上赚钱。按照目前银行业竞争的状况,存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至少应当与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相同才有可能比较正常地反映出市场以及各家银行对资金价格的看法。没有利率价格战,就不会有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只有充分进行价格战,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才能真正实现。

再说外汇管理问题,目前个人每年5万美元的额度已不能满足很多人的外汇支付需求,每人携带不超过2万人民币现金出境的规定也与现实脱节。握有大量财富的中国居民有强烈的对外支付和投资需求,这类时过境迁的限制性规定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对外汇监管而言,与其让大面积的现钞走私行为将大量国际收支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如考虑进一步放松此类管制,将这些收支行为纳入到有效监管当中。当合法进出的成本降低的时候,地下金融的生存空间自然会被大幅压缩。

胡晓炼副行长指出,改革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约定的顺序。究竟应该从哪项改革着手,的确可以因势利导、审时度势,但这是建立在改革最终目标明确且坚定不移的基础之上的。开放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改革目标是没有争议的,在具体步骤上,市场和管理层需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作者系金融界人士

上一篇:医药分离 北京谋废“以药养医” 下一篇:警惕“递延养老”演变为福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