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三个“拒绝”

时间:2022-09-17 02:05:12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三个“拒绝”

一、个性化作文教学拒绝限制

自由是个性的前提。写作是人性化的,教师应该将人本意识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作文命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应设置限制和障碍。我的小侄女上四年级时,老师让她们班一个学期写了三次“读后感”两次电影“观后感”,八九岁的孩子理性心智尚未成熟,让他们写“读后感”“观后感”这种题材内容限制很死的文章,实在近乎刁难。结果孩子们不但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甚至讨厌读文章,不愿看电影。因为老师一说要读某篇文章,或者一说看电影,孩子们就担心又要写“感想”。最近我那上六年级的小孩又为老师布置的一道作文题发愁,作文题目是“我的发明”,老师还加了限制条件(必需写自己的“发明”)。我的天,这不是太刁难孩子了吗?别说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就是让我们这些几十岁的大人来写这篇作文恐怕也为难。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发明”的体验,何谈“发明”?孩子向我求助,我试着打电话给他的老师,建议把题目改成“我的发现”或“我的小秘密”。他的老师采纳了我的建议。结果我的小孩轻轻松松完成了作文,还得了高分。作文命题,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能层次及生活基础等实际情况,应该形式灵活多样,并尽量少点限制,多点开放,中考作文命题的某些限制早就该取消了。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拒绝包办

作文批改和作文评价的自应该还给学生。老师包改包批包评作文,弊多利少。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批改过程获得具体深入地写作体会经验。作文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应该让学生见仁见智。旧有的僵化的评价模式使许多有个性但作文成绩不好的学生被打入另册,酿成了许多悲剧。作文目标关注分数,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大讲文章的章法、技巧、引导学生写文章要首尾圆合、伏笔串连、铺陈渲染、起承转合……种种规矩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表达,毫无个性可言。其实,作文体现构思的匠心,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收束,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应该以一种新的正确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文,努力发现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文章。否则,要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写出了,也可能被埋没。近些年来作文教学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学生的心灵和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文评价也是如此。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拒绝功利

以往的作文教学,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只注重短期效益,这种短视的教学思想,必须彻底加以扭转。解决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语文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学观。写作教学目标要由为了应付考试转向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写作教学内容要由封闭型转向为开放型。写作方向要由个人抒写感情转向为服务社会发展,写作源泉要由单一的书本资料转向生动丰富的生活。

作文是作者的某种生活、认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要抓好材料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两个方面。丰富的材料存在于浩如烟海的书刊之中,鲜活的材料更存在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生动的素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了解邻里,参观企业,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生活,开拓视野,确保作文拥有不竭的活水之源。作文教学受制于功利,只会催生大量言不由衷、无病的文章。某校一次月考的作文话题是“痛苦”,不少学生为表现自己思想积极上进,以便得个好分数,都去写“痛苦是个好东西” “越痛苦越好”。这样的作文立意就假得太明显了。有的学生还说“身受宫刑的司马迁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伟大的《史记》,司马迁是幸福的”。倘若司马迁泉下有知,不知他对此说法会作何感想。

上一篇:喜于十分钟的阅读 下一篇:浅谈语文学科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