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第一朵杏花》中的“生长点”

时间:2022-09-17 12:30:14

阅读教学也需要寻觅那“第一朵杏花”,即寻觅文本中那些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把语言规律与技巧巧妙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语文中学会运用语言。

一、理层次,抓“内容概括”的“生长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第一朵杏花》可以这样引导:竺可桢爷爷几次看花?从哪儿看出?最后一段又讲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把三段意思相连,就可以成为主要内容:文章写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终于在第二次记录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他正是这样长期观察才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相信像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学生对内容概括必然越来越熟练,这将大大提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编对话,抓“对话描写”的“生长点”

《第一朵杏花》一文中,两次看杏花时都有对话描写,第一次看杏花时的对话描写有提示语,第二次看杏花则只有说的话,没加提示语。这为我们练习对话描写提供了一个契机。我在“第一次看杏花”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模拟对话情境,并让学生去掉提示语与原文比较,体会提示语对于人物描写具有更生动传神的作用。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学“第二次看杏花”的对话描写,让学生为人物语言编写提示语,学生就比较容易。编好后让几组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上时时闪现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学生在编、读提示语的过程中,不仅对竺可桢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他科学研究的高度责任感有了深切的感悟,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如何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补空白,抓“心理描写”的生长点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此时此刻,竺可桢心里会想些什么?课文中是个空白,让学生补白,能更深入体会到竺可桢的优秀品质。学生写道:

“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特别激动,心想:去年我错过了机会,今年终于记录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我研究气候变化正缺这个资料呢!于是,他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高兴极了,心想:我连续几年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都没成功,今年终于如愿以偿。真要谢谢这个孩子,是他让我获得了这个宝贵的资料。于是,他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四、悟写法,抓“景物描写”的“生长点”

教学中,我们常会忽视文中的景物描写,其实,景物描写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起着重要作用。读懂景物描写,对文章的感悟就会更深刻;学会景物描写,习作就会更生动、更具感染力。本文中景物描写就有三处:1.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2.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3.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我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三句都是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生:我最喜欢第二句,因为它把春风当成了人来写,春风就像春姑娘一样了。

师:为什么当成人来写,就显得特别生动了呢?来,我们把句子还原一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柳梢绿了,小草青了,河水皱了,花苞鼓了。

生:这样一改,一点都不美了,也没生气了。

师:是呀,把景物当成人来写,景物就活了,读者就会感到特别生动具体。

生:我最喜欢第三句,它也把杏树当成人来写了,从“捧”字可以看出。

师:这个“捧”字用得实在是妙,老师觉得它不仅把杏树写活了,还包含了另一层意思,大家做一下“捧”的动作(生表演)。“捧”含有热情、尊敬、小心的意思,杏树为什么要“捧”出这第一朵杏花给竺爷爷看呢?

生:噢,我明白了,杏树看到竺爷爷连续几年观察,是多么细心、多么负责,因此表示自己的尊敬与热情。

师:一个“捧“字,就让杏花有了灵气,让竺爷爷的品质更令人尊敬。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出“拟人”手法对于描写景物、烘托人物的作用。可见,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始终是语文课永恒的真义。

(作者单位:宜兴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之本质(中) 下一篇:浅谈“体验”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