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时间:2022-09-16 11:51:14

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一、 感受生活

作文的本源是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底子薄,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一遇到命题作文,必然是心如四野,茫茫一片。生活中的人和事不会主动跑到我们头脑中来,需要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作文的起点。

1. 有准备的观察。明确观察目的,诸如“观察什么” “为什么观察”之类的问题,应在观察前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观察目的明确,写出的文章中心才能鲜明、突出。观察之前要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愿意费时费力,有时还要吃些辛苦,才能有所收获。宋朝画家文与可常年坚持观察竹子,将竹子的千姿百态熟记于心,画起竹子挥洒自如,这就是“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来历,我们在进行观察时,也要有文与可的精神。

2. 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观察过程中不应该只限于用眼去看,而应调动其他一切感官,这样可以更为真切、完善地了解事物。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闻闻有什么气味,用耳听听有什么声音,等等。在学生亲身感受之下,事物的特点和印象就会清晰而牢固地刻在学生心中。

3. 随时随地用心观察。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对周围发生的大小事情,或人、事、物的细微变化,都能随时随地观察、发现和探究其中的奥妙。这种习惯的养成,会使学生变得耳聪目明,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有创意的作文。

学生摄取生活材料,除了观察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感受。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医院、商店参观调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带领学生去社会和大自然观察感受,捕捉材料。教师可在一旁加以提示启发,以丰富、强化学生的感受。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感受,学生才能更多地摄取素材,挖掘素材,写出有独特感受的作文。

二、 大量阅读

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读书是修养。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叶圣陶教子作文的故事一直为语文教育界称颂,叶老让子女每天读一点,读什么不作强求,但读后要向他汇报读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每天写一点,纳凉时让子女读给他听,他也不说好与不好,只说听懂了或没听懂。叶老教子作文的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大量的阅读是学生习作鲜活的源泉。

1. 在熟读背诵中学习各种表达技巧。各种习作表达技巧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感悟到的。阅读时遇到的那些生动形象的词句,即 “神来之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会给学生作文的谴词造句、立意选材乃至谋篇布局以极大的启迪。如能让学生熟读背诵,经常引用名家妙笔、好词佳句,久而久之,所读之书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营养。

2. 大量读书要有选择有专题。生活中,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永远读不完的。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读书,一定要指导学生选读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对自己思想、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书。还可以引领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书,如学完《九寨沟》一文,介绍学生去读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就介绍和指导学生去读儿童诗。学生循序渐进,必将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自由说话

通常能说明白话的人,就能把文章写得明白;口语表达能力较高的人,写作能力也不会差多少。说话严谨有条理,文章也会井然有序;说话风趣幽默,文章肯定趣味横生;说话有轻有重,文章也会有详有略。心中有“言”,则笔下有泉。作文前,口头叙述要写的内容,经过演练和矫正,思路明确了,写起来就会顺手。因此,小学生作文应从说话开始。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在作文前进行口头作文,这是从说到写的过渡形式,为了提高写的能力,锻炼说话的确是一条有效途径。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习作课《奇妙的心理》,他就充分利用这一原理,精心创设有关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情景,学生说观察所得,说心中所想,评说老师下水文章,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口头作文,为描写心理打开了思路,积累了语言。曾听说过有所学校专门开设了“谈天说地”课,说的内容可以是社会上的新人新事、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也可以是活动中领略到的无限风光,更可以是阅读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学生可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说,看到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用口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引路,使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说的激情,提高写作的动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上一篇:课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