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化实现业务拓展

时间:2022-09-16 11:48:05

【前言】用信息化实现业务拓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组领导充分考虑到全区农村信用社现有网络系统建设并不完善,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总结出通过全省数据大集中解决自治区内农村信用社的结算和通汇问题并不现实。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后,在中心建立“金融支付结算平台”与各地区网络中心实现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成...

用信息化实现业务拓展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遍布全区的11个盟市,法人治理结构以独立农村信用社为主。内蒙农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内重要的金融力量,既具备了在城区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条件,又独占农村牧区广阔的天地,成为联系农牧民的金融纽带,更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内蒙农信没有独立的自治区级管理机构,加之自治区内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发展水平较低、网络建设速度较慢,没有覆盖全区农村信用社的网络架构和行内系统,更没有自己的高效、快捷的结算系统。这些因素导致区内农村信用社之间联系不紧密,业务往来只局限在旗、县(区)辖区内,跨辖区农村信用社间几乎没有业务联系,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业务主要由当地人民银行完成,结算和通汇难问题比较突出。

多年来,为通畅农村信用社汇路,农村信用社及其上级行业主管部门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造就了农村信用社现在结算渠道多路、结算手段多样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农村信用社汇路状况,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结算服务水平,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付手段竞争能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发展起到很重要作用,但普遍存在资金在途时间长、结算速度较慢的特点,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和通汇手段落后的问题。

信息规划 调研为先

为了改善在同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加速自治区内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2005年4月14 日,内蒙古银监局与自治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成立“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接入支付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调研,合理的信息规划将减少信息化进程的周折,有利于控制成本。

小组领导充分考虑到全区农村信用社现有网络系统建设并不完善,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总结出通过全省数据大集中解决自治区内农村信用社的结算和通汇问题并不现实。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后,在中心建立“金融支付结算平台”与各地区网络中心实现数据交换的解决方案成为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最佳选择。

与内蒙农信状况类似,广东省农信已有成功案例。由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公司)承建的金融支付结算平台(BCSS)2001年以来一直平稳运行,现已覆盖26个区域中心、近5000个营业网点,涉及业务包括储蓄通存通兑、大额支付、电子汇兑、对公通存、管理信息数据采集等多类业务。经过充分调研、公开招标,内蒙农信决定最终决定由太极公司承建内蒙农信的“金融支付结算平台”。 事实证明,“调研为先”的策略使自治区内农信社信息化建设迅速见效,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快速实施 平稳上线

2005年5月初,内蒙农信决定由太极公司进行系统实施,而人民银行要求2005年6月27日系统投入生产,时间相当紧迫。结合内蒙农信的实际情况,内蒙农信与太极公司全力配合,从人员、网络、文档三个环节保证了实施进度。

人 员

本次接入支付系统的全区农村信用社机构众多,遍布11个盟市,包括3个地区数据中心、1个县域数据中心和200多家无数据中心农村信用社。系统规模是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前所未有的,业务人员的准确操作水平是保证支付业务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因此,系统建设前期的培训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从2005年6月5日至2005年6月16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呼和浩特市组织了为期12天共6期的无数据中心接入机构的网络系统维护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班,另外对已经建设数据中心的通辽市、赤峰市要求在本地进行相近内容的培训工作。

此次培训近400人参加,包括科技维护人员与业务人员。通过培训,科技维护人员基本掌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本次系统建设所涉及的操作系统安装调试、网络系统配置和简单系统维护;业务人员对大额支付系统从业务开始、日间处理、业务截止、清算窗口、日终对账处理到日终批处理的业务流程已经熟悉,大部分业务人员可以进行准确操作。

网 络

“系统实施,网络先行”的方针保证了整个系统的顺利上线。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全区东胜、通辽、赤峰、呼市4个数据中心到自治区中心网络改造任务艰巨,呼伦贝尔、阿拉善、巴彦淖尔、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鄂尔多斯等8个盟市189家网点的网络建设也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小组召开会议,决定统筹安排时间,从网卡安装、网线制造、设备到货清点、设备分发、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网点前台软件每个细节都做了充分计划,保证了项目的快速实施。

文 档

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用户操作和维护队伍、成功实现技术的转移是保证系统顺利建设并长期稳定、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建立全面、清晰、有效的文档资料,全面记录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积累开发经验,积累技术成果,使无形资产不断保值增值,提高软件可维护性,是项目质量获得保证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善的文档管理,保证了应用平台的快速客户化修改。

新形式下的新思路

目前,全国农村信用社涉及的大多数省份都以地市或县市为中心建立综合业务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当地业务需求,但这些区域中心系统相互独立、不连网。

利用“金融支付结算平台”可以将这些独立的农信业务系统连接起来,在全省数据大集中之前率先实现部分业务的全省整合。例如,通过“金融支付结算平台”的数据交换,柜台可以办理储蓄存折业务和卡业务在全省进行通存通兑;通过与银联相连,使入网联社可以受理外系统卡,以及农信社卡在外系统使用,支持农信社持卡人在全国范围持卡购物、消费。此外,在平台上还可以搜集数据,进行统计、加工,支持管理部门的查询和报表打印,从而实现了业务整合与管理整合。

本着低投入高回报的原则,建立异地联网信息交换清算中心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投入还不及一个中等规模的综合业务系统计算中心部分的投入,既适应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体制,又保护了已有投资。这种解决方案无疑为如今农村信用社的信息化建社增加了新的模式。

应用效果

系统投入生产以来,全区农信社汇路畅通,大大加快支付结算的速度,资金流动增快,业务量突飞猛进。在系统未投入生产前,全区现代化支付系统业务量日均千笔,交易金额3亿元。系统投入生产后,全区农信社通过数据交换中心的业务量日均达到5000笔,金额近10亿元。同时,在大额支付系统成功上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金融支付结算平台”快速构建包括储蓄通存通兑、电子汇兑、对公通存、管理信息数据采集等多项业务。

“金融支付结算平台”的成功上线,在全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着结算渠道的畅通,结算服务水平的提高,作为全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必然得到长足发展,业务经营会稳步上升,在今后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

点评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力量较薄弱,因此,与拥有成熟的技术服务能力、充分了解农村信用社、能够提供各个环节所需长期的行业咨询与支持的专业伙伴合作,应该是农信社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农信社信息化建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进行农信社息化建设的地区,人员培训与网络建设是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如果一个实施企业没有克服这些困难,农信社没有足够的改革勇气或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那么,信息化建设可能会成为农信社改革路上的一条拦路虎。

纵观全国各地,行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取得了初步进展。内蒙古农信社的信息化建设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许能给偏远地区的农信社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样板。

上一篇:快刀斩乱麻 歌曲齐刷刷 下一篇:多媒体键盘玩出多账户\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