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辩证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9例

时间:2022-09-16 11:37:38

分期辩证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9例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32-0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及运动机能障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男性略多,常为单侧,很少双侧,通常急性起病,常于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或被人发现,病初可有耳后疼痛,症状于数小时或1~2天达高峰。作者认为本病针刺治疗效果较好。下面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9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5岁;25~40岁占47例。上述病例均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病程最短3天,最长3月。

2 方法

2.1 治疗取穴:采用患侧局部取穴与循经辩证取穴相结合。主穴:牵正、地仓、颊车、下关、迎香、攒竹、翳风、太阳、承浆、合谷(健侧)、太冲(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辩证取穴:风(热)邪中络:曲池(双侧)、外关(双侧):风寒中络:风池、曲池(双侧)、颊车、翳风;风湿(痰)阻络: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气滞血瘀:水沟、承浆、三阳络(双侧)、太冲(双侧);脾虚血亏: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或灸百会、足三里(双侧)、膈俞(双侧)、脾俞(双侧)。

2.2 方法与操作:患者平卧,暴露患部和上下肢,皮肤常规消毒,选用直径为0.28~0.30mm,长度为25~40mm的针刺针,每次选4~6穴,平补平泻,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配合艾灸亦每次15分钟即可。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一般5个疗程。急性期(发病7天以内):手法宜轻,得气即止,浅刺,无捻转提插。留针1小时。静止期及恢复期:针刺稍深,半月后加用患侧地仓透颊车 太阳透丝竹空等透穴, 手法宜强刺激。不捻转提插,留针30分钟。 病程长者可加用头皮针运动区下1/5(健侧)。

2.3 疗程:针刺每日1次,5天后休息两天。共治疗一月后总结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根据患侧额横纹、鼻唇沟嘴角是否对称,患侧面部的感觉,眼睛能否闭合,能否鼓腮为指标。①痊愈:额横纹、鼻唇沟及嘴角基本对称,鼓腮不漏气,眼睛能完全闭合。②显效:额横纹、鼻唇沟及嘴角基本对称,眼睛能闭合但用力不均匀。③无效:面部外观无明显改变.

3.2 治疗结果:所治疗的59例中,痊愈45例(76.3%),显效9例(15.3%)有效3例(5.08%),无效2例(4.32%),总有效率为96.68%。

4 典型病例

4.1 患者,男,24岁,4天前晨起漱口时,发现左侧口角下垂,左眼闭合不全,喝水漏水。检查:口角歪向右侧,左侧鼻唇沟平坦,左侧面部不能完全露齿、皱眉、抬额、鼓腮等,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诊断为湿热阻滞脉络之面瘫。取地仓、颊车、迎香、攒竹、太阳、阳白、合谷(健侧)、太冲(双侧)、丰隆(双侧),局部浅刺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6次痊愈。

4.2 患者,女,54岁,面部口角歪斜1月半余,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约3mm,口角歪向右侧,上下唇均不能露齿,吹口哨,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亦不能,且左侧进食夹食,舌暗红,苔薄白,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涩,曾在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左侧周围性面瘫,用维生素、激素及扩管治疗及理疗月余,未见显效,遂要求针刺治疗。辩证属气虚血瘀,取透穴治疗为主:阳白、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颊车、颧透下关、人中、承浆、牵正、太阳、合谷(健侧)、太冲(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并加用艾灸患侧15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嘱在家自行热敷,并于针刺穴位处按摩,治疗月余,痊愈。

5 临床体会

5. 1 面瘫针刺需早期进行。面神经炎所致周围性面瘫临床很常见,占周围性面瘫绝大多数。其病因一般认为是由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刺激或病毒感染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所致[2]。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经筋,少阳络脉,导致经络痹阻,气血凝滞,使面部肌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治疗中发现在急性期开始做适当的治疗并配合腹针能缩短病程并防止后遗症的发生。面瘫发展可人为分三个阶段:(1)发展期:发病后1~7天;(2)静止期:病后7~20天;(3)恢复期:发病后20天以上,笔者认为面瘫的针刺治疗在发展时即可早期实行针灸,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其理论依据是“未病先防,即病防变”,可防止其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情轻、病程短、年轻体壮者多10天左右即可获痊愈。但发展期与静止期、恢复期的针刺治疗有很大区别。早期宜采用患侧面部少针浅刺,刺激量宜小宜微,手法宜轻,不留针或少留针,先远端取穴,后局部取穴。中医学认为,疾病初起,病邪刚入皮络,尚未深入,病人正气未衰,抓住病位表浅的时机,用浅刺法,既可激发人体卫气,提高抗病能力,驱除病邪,又可避免“疾浅针深,内伤良肉”,而误伤正气,引邪深入。张仲景认为:“邪在于络,肌肉不仁”。浅刺络脉可温养卫气,激发经气,通络驱邪,同时针刺有抗炎症渗出作用,又有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故早期采取浅刺治疗本病。同一选穴方法的进针方向、深度及施术的手法不同,其针刺效应也有差异。方美善等[3]报道在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机率,故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为急性期.笔者在临床中于患者发病后4~5天即开始采取浅刺治疗,效果很好,可缩短病情,加快周围性面瘫的恢复。

5. 2 病程长者,宜采用透刺疗法。患者因病久邪深故应在其耐受范围内,采用重刺激手法,手法宜重,以深刺、久留针、透刺治疗为主,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机能恢复。透针方法即根据两个透穴之间的长度,选用直径0.30 mm,长度为40 mm的毫针,先从一个穴位直刺到皮下,然后沿皮下向所透穴位方向,轻轻地小幅度快频率捻转,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亦可接用电针治疗。选穴可灵活,可按麻痹部位和症状选取。若不能蹙额、皱眉者,可取太阳透阳白;不能闭眼者,可去颧透太阳或阳白内1寸透攒竹;不能耸鼻者可取四白透迎香;口角从水平方向歪向健侧着,可取地仓透颊车;口角向下歪斜者,可取地仓透颧,或地仓透下关,口角向上歪斜者,可取地仓透大迎;上唇不能露齿或不能吹口哨者,可取地仓透人中;下唇不能露齿或不能吹口哨者,可取地仓透承浆;另外还有牵正透地仓,牵正透颧,牵正透承浆,太阳透牵正,太阳透下关,头临泣透阳白、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头临泣透攒竹,头临泣透丝竹空,地仓透上迎香等均可酌情选用。

5. 3 配合艾灸、头皮针及其他疗法可提高疗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面瘫患者不论是初期还是后期,均可配合艾条灸,而且尢适合于后期及疗效差的患者。取患侧迎香、牵正、地仓、颊车、阳白、合谷等。施术:用艾条温和灸自迎香,依次至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合谷穴不灸。温度以皮肤微红,病人能耐受为度,共灸15分钟。合谷穴以按揉为主。另外亦可加用头皮针运动区下1/5(健侧),或配合局部穴位按摩,热敷可提高临床疗效。治疗中一旦有所恢复,就要加强表情肌的功能锻炼,如皱眉、吹哨等,亦可促进面肌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廷贵,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95。

[2] 裘沛然,陈汉平。新编中国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68

[3] 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中国针灸[J]2001。21 (7):405

上一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阴离子间隙状态改变和血... 下一篇:心理干预对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