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治疗复发性口疮7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2-23 11:06:31

分期治疗复发性口疮78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8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3-0084-01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中的常见病,好发于舌尖、舌腹、颊粘膜。患者有明显的灼痛,严重影响进食及言语。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现阶段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药分期治疗复发性口疮78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8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8―70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按《中药新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溃疡大小不等,圆或椭圆形,可由米粒到黄豆大小,溃疡数目较多,且相互融合成片,周围红肿高起,中央凹陷,局部灼热疼痛,口渴欲饮。次症:面红,口鼻灼干而热,烦热,便干,尿黄赤。舌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脉弦细数。

1.2治疗方法 发作期服用自拟中药方,主要组成:黄芩9g、黄连6 g、栀子9 g、生石膏20 g、生地12 g、知母9 g、川牛膝6 g、肉桂3 g、甘草6 g。水煎口服,1剂/d,2 次/d。间歇期服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9 g/次,2次/d,服用2周后停药并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服其他一切药物,忌饮酒,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3 d以内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用药5 d内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用药5 d以内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用药5 d内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4治疗结果 显效49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随访1年,显效的49例中,无复发;有效的-24例中复发15例,占62%,但复发后溃疡减少,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期较前延长,应用上方治疗仍有效。

1.5典型病例 男,35岁,2007年7月3日初诊。述反复发生口疮2年。症见:舌尖、牙龈、口唇、口腔内有多个小溃疡,疼痛剧烈,溃疡直径2-4 mm,皆中央凹陷,色黄白,周围粘膜鲜红。晨起口干,口有异味,午后手心热。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滑数。处方:黄芩9 g、黄连6 g、栀子9 g、生石膏20 g、生地12 g、知母9 g、川牛膝6 g、肉桂3g、甘草6 g。共6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2007年7月10日二诊。症见:口腔溃疡消失,并无新发,舌尖溃疡消失仅为痕迹,舌根部尚有一直径约1 mm的小溃疡,稍痛,余症全消。舌红、苔黄,脉眩细。处方:黄芩9 g、黄连6 g、栀子9 g、麦冬12 g、生地12 g、知母9 g、川牛膝6 g、肉桂3 g、甘草6g。共3剂,服法同前。2007年7月14日来诊时,口腔内已无溃疡,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嘱继服知柏地黄丸2周。于半年后随访,自治疗后未再复发。

2讨论

复发性口疮亦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它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患病率高达20%,居口腔粘膜病首位。本病为反复发作性自限性溃疡,愈后不留瘢痕。临床以口腔粘膜、齿龈、舌发生浅表性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疡点为主要表现,溃疡点中央凹陷,周围粘膜鲜红微肿,甚或融合成片。溃疡进展达到顶峰时有剧烈的烧灼样疼痛,遇刺激疼痛加重。频繁发作,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异常、感染、营养、内分泌和微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由于病因不甚明确,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宿食、湿热内积,蕴久化热,热灼胃阴或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上攻口舌,发为此症。本病之成,与脾胃心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龈为胃之络,故其辨证论治,均应以脾胃心肾着眼为要。

经临床观察,本病常以脾胃湿热为标,以肾阴亏虚为本。临床多为虚中挟实,实中兼虚。发作期多以湿热为主;恢复期则以肾阴亏虚为要。所以,发作期当以清热化湿泻火为主,佐以养阴;间歇期当以滋阴清火为主。因此,在发作期药用黄连、黄芩、栀子、生石膏清热、化湿、泻火,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兼以凉血,川牛膝引火下行,肉桂引火归源,诸药合用,清热化湿,泻火养阴,使口疮尽快治愈。间歇期服用知柏地黄丸以滋补肾阴、清热泻火,使阴复而阳不亢,阴阳平衡,水火既济,使口疮不再复发。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应用分期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虽有复发,但症状、体征都明显减轻,重复治疗仍有效果,故值得在临床应用。

上一篇: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便秘 下一篇:腹部创伤早期抢救与剖腹探查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