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时间:2022-09-16 10:09:35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把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巧妙地提出疑问,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组合,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写出问题的分析过程,设计好解题计划,并且尽可能地把这些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关键词: 新课改 思想品德教学 设计问题 提供材料 引导参与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把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著名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现实中的教学分成两种教学:一种是被称为“现成”的,已经完成的教学;另一种是“活动中”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现成”的教学(静态的教学)大多数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演绎的方式来加以呈现,给予学生思维的结果;而以“活动”形式出现的教学(动感的教学)则是人们发现教学过程的各种真实的感受,是一种知识的“活化”过程。作为思品教师,我们应教会学生“活”的思想品德,教学生用再创造的方法去学习。弗赖登塔尔关于教学教育的“再创造”原则,对我们当今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设计问题,让“概念结论”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

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上好一堂思品课,教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才能巧妙地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认为:“教师对学生教得越多,从而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那么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如果教师常常带着这种教育理念去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学生一定会学会学习,思想认识水平会不断地升华,我们的课堂也将会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平台。

二、提供材料,使“知识方法”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

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有时是分块的,甚至是间断的和零碎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结构化、网络化整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内化。这一过程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清思路,找出关系,让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组合,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

我是从以下几个层面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的。

1.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纵向结合。

运用思想政治的学习方法把各个章节的相关知识、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例如,在复习九年级第一课“体验生活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知识结构联系图。学生在看书、回顾的基础上找出与第六、八、九、十课之间的联系,懂得了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再经小组讨论,大组完善,从而增强了复习效果。

2.使各个部分分散的知识与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知识网络,并使之形成“知识块”。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资料,集体探讨,并记录总结和归纳的过程,然后利用一定的机会让大家在班上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体验到思想政治学习的研究过程,常常处于一个不断整合知识,同时又被新知识不断同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新意义上的知识结构。

三、引导参与,将“解题思路”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谋划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曾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有效的。”一道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分析,是学生听教师滔滔不绝地演讲,逐字逐句地分析,还是教师重在做好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工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题意,弄清思路,设计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的不同反映。实践证明,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其行为的动机是自愿的,行为的过程是自由的,行为的结果的独创的。因此,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形成,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时,他们的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

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采取合理的方法。学生要善于解题,必须学会审题,从而制订解题计划。在这一个过程的落实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写出问题的分析过程,设计好解题计划,并且尽可能地把这些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91页“实践”一栏:“观察生活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设计。设计分两步进行:

(一)状况设计:社会情况―周围情况―个人情况。这由学生自主调查,自我归纳,自我整理,自我完善。

(二)对策设计:学生根据调查的结论进行自主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种不同角度设计出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加强对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从而减少侵权行为。

方案二: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方案三:执法部门要对侵权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

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了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程序的设计过程,悟出了解题过程中的技能与方法,它们往往是有“章”有循,有“法”可依的,从而懂得要获得思想政治学习的发现与创造,需要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孜孜以求,才能有所收获。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结合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教师要以欣赏者的角色满腔热情地给予承认和褒奖。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和自主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2.

[2]郝经春.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4.

上一篇:找回缺失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下一篇:高职学院大学生PRETCO调查结果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