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性湿疹的治疗

时间:2022-09-16 09:23:53

下肢静脉性湿疹的治疗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性湿疹的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下肢静脉性湿疹患者42例,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加湿疹范围内皮下曲张血管分段完整剥脱。结果:42例患者(51条患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9例患肢情况,随访3~6个月,患肢酸胀沉重感及皮肤瘙痒症状基本消失,色素沉着逐渐减轻,湿疹明显好转,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静脉性湿疹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瘀血 湿疹

下肢静脉性湿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变。其发病率在>60岁人群中达到20%左右。其往往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皮肤表现,常反复发作后迁延不愈形成为静脉性溃疡,这已成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

资料与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治下肢静脉性湿疹患者42例(患肢51条),其中男28例(33条),女14例(18条);年龄46~74岁,平均59.1岁。

临床表现和诊断:其中39条患肢有较明显的浅表静脉扩张,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小腿肿胀,伴有静脉性溃疡的患肢17例,明显的色素沉着48例。所有患者均有足靴区瘙痒不适感。所有病例均经彩超证实存在浅静脉反流及深静脉通畅。

手术方法:术前完整标记曲张静脉及静脉性湿疹范围,重点标注湿疹区域皮下曲张血管。于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搏动处向内作一斜切口,长约4cm,分离大隐静脉主干,切断大隐静脉根部5根分支,用驱血带从足背至大腿中上1/3给予驱血,并于大腿中上1/3处用止血带扎紧。距卵圆窝0.5cm断主干,近端双重结扎。远端置入剥脱器,于内踝上取约0.5cm小切口,分出大隐静脉主干,切断,远端结扎,近端伸人剥脱器。分股段和小腿段剥脱大隐静脉主干,如果剥脱器不能顺利伸至股部或膝下,可在大隐静脉走行的路线上取小切口,分段剥脱。对曲张分支静脉另做点式小切口行点式剥脱。湿疹范围内皮下存在曲张血管,分段完整剥除。术毕,缝合切口,弹力绷带包扎72小时后给予穿医用弹力袜3~6个月。

结 果

患肢肢体切口均Ⅰ期愈合,曲张静脉团全部消失,6~9天出院,平均7天。术后随访49例患肢情况,随访3~6个月,患肢酸胀沉重感及皮肤瘙痒症状基本消失,色素沉着逐渐减轻,湿疹明显好转,无复发。

讨 论

静脉性湿疹是由静脉高压与白细胞聚集活化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常伴有局部皮肤变薄、干燥。湿疹下方存在静脉血逆流、小腿静脉瘀血。因此,减少静脉血逆流,降低下肢静脉高压是治愈湿疹的关键,单纯的药物治疗容易复发,最终出现严重的色素沉着及静脉性溃疡[1]。

静脉性湿疹有时并不表现出典型的下肢静脉曲张,因此部分患者存在诊断上的困难。下肢深浅静脉压经交通静脉传递,因此测量浅静脉压力在静息态与活动后的变化,可以反映整个下肢静脉系统的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正常下肢活动静脉压(AVP)10~30mmHg,静脉功能不全时不能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AVP的测量可以辅助静脉性湿疹的诊断[2]。超声多普勒可以反映浅静脉和深静脉系统是否存有阻塞或反流,能动态观察瓣膜活动情况以及瓣膜形态,也可以显示腓肠肌收缩时交通静脉是否存有外向血流。其价值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肯定[3]。下肢静脉造影可以直观地反映深浅静脉主干通畅程度,静脉变异,静脉瓣膜的位置、数量、形态和结构,以及显示交通静脉是否存在逆向血流和与静脉性溃疡的关系,是下肢静脉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准确的反应静脉系统的病变[4]。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完整标记曲张静脉及静脉性湿疹范围;②术中尽可能完整剥除湿疹下方的瘀血静脉;③术后加压包扎防止以皮下瘀血产生。

目前临床上采用了微创手术治疗静脉曲张,包括:①透光直视旋切术TriVex(TIPP);②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EVLT);③大隐静脉射频消融闭合术;④腔镜交通支手术(SEPS)等,在治疗静脉性湿疹中可以较好的应用。总之,手术治疗静脉性溃疡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Ramelet AA.Treating chronic venous disease according to clinicaletiologicalanatomical-pathphysiological(CEAP)class[J].Medicographia,2004,26(2):139.

2 Tawes RL,Barron ML,Coello AA,Joyce DH,Kolvenbach R.Optimal therapy for advanced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J].J Vase surg,2003,37(3):545.

3 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08.

4 张纪蔚.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诊断和鉴别[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6):523-525.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3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血清因子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