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

时间:2022-09-16 08:35:41

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

摘要:装饰艺术的概念至今仍被大众所混淆,分不清装修、装饰及装潢的区别,至于原因,大多是因为从古至今,装饰的概念一直被混淆于建筑装修的概念之内。自古装饰艺术起源于建筑艺术,至今建筑装饰的发展也一定程度引导着装饰艺术的发展。那么如何定义建筑装饰,如何评价建筑装饰的好坏,以及建筑装饰水平如何提高,也与装饰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从古至今建筑装饰的发展,来看中国建筑装饰当今应该走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本体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实用;审美;精神内涵

装饰的概念至今仍被大众所混淆,分不清装修、装饰及装潢的区别,至于原因,大多是因为从古至今,装饰的概念一直被混淆于建筑装修的概念之内。这样理解虽有出入但也有其原因:中国早期的装饰即是由建筑装修艺术的发展而起源的,早期的装饰就是单纯的建筑装修工程中的细部美化作业,20世纪80年代,“装饰装修”这一词汇大热,其涉及的范围仍然更多的强调装修工程、装饰技术、施工步骤,从而使得装饰与装修的概念一直混淆不清。装饰与装修固然紧密结合,但从艺术性角度来看,但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标准。装饰在早期属于建筑装饰,其后期的发展中又细分表现在独立的工艺品装饰和环境艺术装饰的范畴。那么,要想了解装饰艺术就要首先分析建筑装饰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过程。关于建筑装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定义:建筑装饰,是依附于建筑形式而创作的装饰构件,包括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是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反应当代社会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活动。

关于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设计艺术的分工细致,导致建筑装饰的内部设计与建筑装饰的外部设计的可以分开进行。有的观念人认为建筑装饰,顾名思义,建筑在前,装饰在后,是在建筑之后附加的东西,目的是增加建筑的美感。这种说法将建筑装饰脱离于建筑,认为建筑装饰是附加性装饰,其则不然。建筑装饰应该是依附于建筑物的具体构件,建筑装饰是在其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建筑构件来装饰美化的过程,建筑装饰与建筑有着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特性,具有建筑本体性装饰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建筑装饰的概念,在传统建筑理论没有具体的记载,只在《营造法式》中有相近于“装修”的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虽然存在但始终没有理论和书籍,一般都是匠人们师徒相传而传承下来的。直至现代,建筑装饰的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将“建筑装饰”与“建筑装修”相混淆。中国古建筑装饰的内容包括斗拱、梁柱、梁架、吻兽、悬鱼、屋脊、门窗棱、彩画和雀替等等,早期的这些建筑装饰都是由于建筑构件本体的装饰需求而起源和发展的,发展到后期,由于装饰材料和装修技术的改进,部分装饰构件可以脱离其构件本体变为附加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因为脱离建筑本体的构件而少了实用性,但因此也更多具备表现力和自由性,这样一来对附加性建筑装饰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是容易过分追求雍容富贵而被堆积和重复;二是容易出于节约成本而被节省和忽略。这种现象在西方建筑装饰上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有极其繁复的古典建筑装饰和极端简洁的现代无装饰建筑,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着极其理性的发展轨迹,这大多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充分尊崇着儒家礼教的文化思想,建筑上的任何装饰也都有“礼”有“序”,礼,即礼制,序,即等级秩序。这在《营造法式》中有充分的体现,北京城作为所在,各式建筑就直接受到礼制的明确规定和限制:大门尺寸、花园大小、院墙高低、瓦件颜色、脊饰大小、房屋几间都有明细的规定。从紫禁城各个宫殿的功能和规模大小,从亲王府制到亲王世子府制、贝勒府制、贝子府制的尊贵等级,从官员职位高低级别,其宅邸建筑都有很明细的礼制规定。其宫殿按主次在脊饰大小、施以龙凤、瓦件颜色、基高几尺等等都有规定,其王府按尊贵在正门几间、启门几数、正殿几间、基高几尺、瓦件颜色、压脊几种、门钉数量上都有区别,其官宅按级别在大门颜色、正屋几间、基高几尺、柱上颜色等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可以这么说,最早的建筑装饰便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载体,反映着阶级地位、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从中国古建筑装饰到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先说中国早期的古建筑装饰:汉武帝以前,城市建设、建筑技术和艺术高度发展,建筑装饰也非常奢侈繁复;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节俭”主义开始占主导思想,颁布了法规以节制建筑装饰的繁复和浪费,这样一来,有限的装饰便有效地与构件相结合,建筑本体性装饰多于附加性装饰,使得建筑装饰沿着一条合理的道路发展。之后便是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装饰:19世纪20年代之前,以模仿西洋建筑的“洋风”时期为主流,这时期大部分的建筑纯粹以西方建筑的风格为主导因素,其装饰内容只注重其外型模仿而不深究其装饰内涵的建筑多些;19实际20年代之后,由于爱国情怀开始表现出对“民族形式”的追求,初步的表现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装饰手法,建筑装饰总体具有一定照搬和不合理的因素,可以说是单纯的民族文化与西洋现代建筑的叠加;19世纪50-70年代,开始出现新古典主义装饰和现代主义式建筑装饰,其建立在对传统建筑装饰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再创作,以及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中民族形式的简化设计,比如脊饰上的龙吻在这个时期被再设计出和平鸽的形象出现在房脊上;8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化建筑装饰,将其古典装饰做出简化和革新,将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民族装饰进行更随意的简化设计,轻松地用建筑装饰来体现中国现代文化涵义。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装饰的这些发展历程,与中国人民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基础、审美追求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时代的发展,建筑装饰由早期封建统治所规定的礼制和封建文化为依据,逐渐转变到由现代经济技术和审美取向为依据。古建筑装饰大多为了表达人们的信仰和愿望,比如平安吉祥、防火辟邪的祈愿;到了现代,建筑装饰更加需要体现出一个城市特色、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并且需要结合环境、注重生态。由此可见,建筑装饰大多是为了表达人们的精神内涵和信仰而存在的,以及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和一定的国家实力。如果说建筑文化是有目的、有选择地成长着的,那么建筑装饰也同样应该是有方向、有选择地发展着。

所以,如果看待和评价建筑装饰,一定要根据当代的工艺技术、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审美意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来分析。同样,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也应该在深刻研究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装饰艺术,同时钻研进取装饰工艺技术的进步,以最合理的经济成本作为支撑,来表达当代人们或设计师个性上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东南大学出版社

[2]田旭桐,侯芳.《北京城建筑・琉璃》.广西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 下一篇:浅析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中式设计元素的传承与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