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蒙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时间:2022-09-16 07:39:31

内蒙古蒙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一、内蒙古蒙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蒙古族聚居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水草肥美、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蒙古族人民长期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医药学并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防治风湿、心脑血管病、妇科、肝病、肾系疾病等类疾病的特效方法。蒙药品种多达2200余种,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等药材驰名中外。蒙医药学在实践中积累了近10000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显著疗效,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医药产品的消费理念和其他需求因素的变化,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品的消费市场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同时,由于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具有药食同源、毒副作用低、疗效确切等特点,因而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这也为中蒙医药等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专业蒙药生产企业6家,另有数家中药企业同时生产少量蒙药产品。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等地,其中内蒙古最多,有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最新的在2005年建设完成。从产出收益情况看,除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金山蒙药厂在2005年建设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尚未生产及产生效益外,其他5家专业蒙药制药企业全年总产值不足2亿元;其中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1家,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1家;年利润过1000万元的1家。但是各家企业均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速度,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其中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近4年来保持了10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蒙医药治疗方面,内蒙古各个盟市及多数旗县、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都有蒙医医院,其他综合性医院中也多开设了蒙医科室,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教学方面,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学院都开设了门类齐全、学科丰富的蒙医、药专业及课程,大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两校中授课。两校均具备了蒙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资格。

蒙药研究方面,以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为代表,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成为蒙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生力军;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代表的国内著名药学高等院校已与内蒙古有关蒙药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内蒙古各个盟市及辽宁、吉林、青海等省的许多地区设立了蒙医药研究所,专业进行蒙医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传统理论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药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大专院校,也在人才储备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蒙药的发展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形势。

二、蒙医药产业的优势

虽然蒙医药的发展基础还非常薄弱,发展的程度还很低,在全国的医药产业中只占据很小的市场份额,甚至与其他一些民族医药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蒙医药拥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蒙古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蒙医药吸收了中医药、天竺医药、波斯医药等各民族医药的精华,加以融合与吸收,形成了独特、严谨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用药理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脏腑理论、六基症理论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民族医药中拥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少数医药体系之一,这为蒙药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蒙医药产业近几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蒙医药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是直到“十五”期间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研发机构的角度上说,2000年以前,蒙药产业几乎没有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仅限于各地的蒙医研究所及几所大学的研究力量,多年没有新产品推出,研发工作进展缓慢。2002年以后,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极大地活跃了蒙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内蒙古蒙药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天骄奥特奇中蒙药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仅2004、2005两年申报的蒙药新技术、新品种获得国家SFDA受理就达37种,大大超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研发机构获受理品种数量的总和,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研发层次,同时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从教学的角度上来说,原通辽蒙医学院在联合了其他几所院校的基础上,在“十五”期间扩大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招生数量大大增加,专业类别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内蒙古医学院的中蒙医学院和药学院均开设蒙医药课程,学科门类不断健全,2004年刚刚投资改建了蒙药综合实验室,2005年又新建了蒙药教学楼,教学能力和实验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蒙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紧密合作,更是为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从生产的角度看,200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全部4家专业蒙药厂的年总产值仅4000多万元,产业规模非常小。2001年后,蒙药产业开始进入加速期,各个蒙药生产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均超过30%,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更是达到了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2005年,几家蒙药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经接近2亿元,内蒙古奥特奇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全国蒙药生产能力最大的金山蒙药厂也正式竣工,并于2005年底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蒙药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三)蒙医药已经得到了全国市场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研究是我国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蒙药属天然药物,疗效显著、毒副作用低,符合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和目前市场的需求,因此,蒙药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并且在俄罗斯、日本、东欧等地也有很大的需求。在蒙古族聚居省区以外的北京、天津、武汉等省市也开设了蒙医医院,就诊患者非常多;蒙药的销售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市场的广泛认可,主要销售市场为长江以南的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创造出了“红城”“丹神”等一批蒙药知名品牌。蒙药产品“冠心七味片”更是在全国中药OTC市场销售中占有重要份额,证明了蒙药产品确切的疗效和市场对蒙药的认可。

(四)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生物医药列为自治区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将蒙药列为重点支持的领域大力扶持。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内蒙古生物技术和中蒙药产业化科技开发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主席亲自牵头,办公室设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全面领导和协调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蒙药企业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蒙药产业的发展。

(五)蒙医药产业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内蒙古及其他蒙古族聚居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随着蒙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蒙医药已逐步成为所处地区的支柱产业。蒙药材种植基地对于解决当地的土地使用及农牧民脱贫致富问题,蒙药研发对于提升当地的医药文化水平问题,生产型企业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等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这些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以及由于各个企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外部资金等,也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医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药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蒙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蒙医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药、西药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民族药比较,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除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缺少产业化人才、缺少资本融通渠道、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普遍性问题外,一些现实状况也严重制约了蒙药产业的发展,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理论创新工作薄弱,从事本领域工作的人才缺乏

作为民族医药的一支,蒙医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成了一套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蒙医药的特色,也是蒙医药产业发展的源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及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开展得还很不足,没有挖掘和整理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不能继承就更谈不上发扬和创新。目前主要是缺乏资金及人力的投入,使得此项研究工作举步维艰,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在蒙医药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由于缺乏蒙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骨干人才和在国内及国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影响了蒙医药的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还不高

蒙医药是特点非常明显的医药科学,其指导理论、用药机理和制备工艺都具有鲜明特色。在世界医药行业技术、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蒙医药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挖掘、整理及创新和突破不到位,在理论基础方面尚存在着一些学术争论与技术空白,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比例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比例也不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开发,这就在根本上限制了蒙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速度。

(三)蒙医药资源保护性开发工作不力,质量标准低

由于部分蒙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含毒性的药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查不规范,加之分析手段落后,先进分析技术利用不够等原因,质量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蒙药资源,但存在对其资源分布、储量、生态状况了解不足的问题,加之蒙药所处自然环境的破坏、药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及“重药用开发、轻药源培植”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剧了这类医药资源的破坏,需要尽快开展蒙药材的标准化完善和GAP基地建设工作。

(四)蒙医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流

许多蒙药制药企业生产方式落后,产品的质量、疗效、稳定性缺乏保证,也缺乏原始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蒙医药企业还没有出现跻身国家500强和天然药物全国6O强的大型企业。多数企业尚未对产品的后续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体,缺乏根据自身市场反馈而进行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无法真正构建产品的知识及技术壁垒,产品结构单一、雷同,必将加剧蒙医药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蒙医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蒙医药的科研基础良好,研发人才层次、研发机构数量、在研品种类别等方面都不缺乏,但是由于蒙药地区跨东西范围极广,又分处几个省区,文化背景及地区差异较大,导致了蒙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机构最大限度地集约蒙药资源,引导其有序发展,形成合力。

(六)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尽管内蒙古等地政府对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蒙医药产业的历史也很长,但是蒙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时间不长,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蒙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计划的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大力提升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制订目标,重点突破,以蒙药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战略联合,集成各方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在高起点上促进蒙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化层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蒙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基础难题、填补蒙医药学术空白,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使蒙医药产业成为蒙医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亮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蒙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计划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蒙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实际成为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出其在创新及产业化中的骨干作用,推动蒙医药产业成为技术先进、既有规模又有品牌优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医药产业,成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农牧民的脱贫致富;继承和发扬蒙医药理论,提高已有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集成创新能力,推出一批技术先进可靠、标准类别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蒙药创新药物,完成一批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到2010年使蒙药的创新速度达到全国民族药品的前列;建立顺畅的技术和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桥梁和渠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稳定的蒙医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国家级蒙药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使之成为蒙医药产业共同的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个国家蒙药产业化基地,最终形成一个要素完整、功能齐备、高效率的蒙医药技术创新体系。

上一篇:内蒙古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下一篇:论企业管理创新及其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