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06:54:48

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特点与环境因素日益复杂化,高校学风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学风滑坡现象。因此,迫切需要高校转变观念,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育优良学风,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98-02

高校学风主要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培养良好作风和习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是学生学体风貌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在校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活动。其本质是高校对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籍管理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高校要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迎接挑战的需要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校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形成良好学风氛围,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强学风建设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提升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必然要走向“社会的中心”,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成为高校的生命线,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和认可也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而学风不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是每一所高校提升社会地位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要谋求发展,增强竞争实力,就必须在学风建设上下功夫,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以学风带校风,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需要

良好的学风能给大学生产生多方面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意识、文明行为习惯及团结、互助、坦诚、自信、乐观、豁达的优良品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学风对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不良思想侵扰,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对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优化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总体状况还是比较薄弱,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学风滑坡现象。表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固;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主动钻研问题的热情和能力,避实就虚,急功近利,学不求深,识不求广;部分学生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考试作弊,论文写作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毫无创新可言;少数大学生组织纪律涣散,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热衷于谈情说爱、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甚至厌学、逃学、酗酒、校外住宿,表现出自由散漫、心思浮躁、虚夸疲沓和作风低俗。

高校不良学风的出现有多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社会、家庭对大学生成才期望值过高,脱离大学生素质现实,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知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丧失求知动力。加之受市场经济大潮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引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导致精神萎靡、急功近利和学风的衰退。二是学校原因。高校自身改革滞后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社会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工作针对性不强,说服力不够,效果不佳;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存在缺陷,教风和学风有弱化的倾向。一些教师打“人情分”,学生真实水平和勤奋程度无法公平体现;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素质较低,工作不认真,要求不严格,“经商风”盛行,队伍不稳定,良好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学生原因。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眼光,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上大学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及时树立新的追求目标,无法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导向,不少学生把学习作为获取世俗生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读书无用论和读书工具论充斥了他们的思想,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严谨踏实、勤奋努力的意志。

三、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挥德育工作优势,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目前影响学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相当比例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上的功利色彩较浓,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抓好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先导。思想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远大理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动力。

(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

在法治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以制度为基础,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积极向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并加强贯彻落实,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学生要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以端正学风,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育人功能。

(三)抓好考风和教风建设

考风是学风建设上的关键一环,只有严肃的考风才能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和真实反映教学质量,才能建设优良的学风。当前高校考试违纪现象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考风建设,杜绝各种考试舞弊现象的出现,对考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以考风促学风。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体制,杜绝学生要分、教师送分的不正之风,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此外,还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增强从教治学的事业心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提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并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以教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开展有特色的院系学风创建活动

高校每个院系都由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要认真总结,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生进校后,各院系要大力宣传典型的人和事,通过介绍院系发展、新老生座谈会、学习方法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事例汇报会等形式,把本院系的优秀传统和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介绍给学生,用优秀教师爱岗敬业、投入奉献、为人师表的良好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弘扬严谨治学精神,浓郁学术氛围。不断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引导他们爱系爱校,巩固专业思想,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五)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工作,学生干部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把这项工作做好,把品学兼优的学生评出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良好学风形成。并通过广播、院报、校园网、宣传板及召开班会、团会、表彰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生发愤成才。高校还要做好贫困生工作,积极构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认定制度,争取更多的国家、社会和企业资助。完善贫困生档案,建立贫困生数据资料库,科学公正地把各种补助、减免和贷款分配到贫困生手中,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和心理负担。对少数学习成绩差和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学生,要从感情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调整心态,改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六)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加强学风建设

学术文化氛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软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下大力气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要精心策划,组织上档次、高质量的文化科技活动,举办一些专家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推动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调查、科技扶贫、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成才氛围,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七)改进高校管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为良好学风形成创造条件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更需要教师、干部、职工的通力合作。因此,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到高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学风的形成提供管理上的支持。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与服务各部门都要共同致力于学风建设的中心目的,互相配合,协调统一,减少推诿、敷衍、扯皮现象,以保证学风建设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来说,教务部门应做好教学改革,质量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部门要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重视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服务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观念,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只有各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有力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上一篇: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法综述 下一篇:谈高校非外语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