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16 06:39:57

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根据2009~2012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从平均就业率、就业去向(含趋向分布、产业分布、就业地分布专业分布)、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总结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广西中职学校 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09-03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大量企业大规模裁员,尤其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这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教育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与就业关系更为密切的中职教育面临更大的困难。本文试采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对2009~2012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中的平均就业率、就业去向 (含趋向分布、产业分布、就业地分布专业分布)、就业渠道、就业质量等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定量分析总结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平均就业率

如图1所示,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2007~2012年各年度的平均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分别为96.3%,96%,96.3%,96.2%,97.16%,96.98%,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就业率略有下降,2008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9年与2007年持平。2010年同比200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自2011年起,平均就业率开始高于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段时间影响后,影响逐渐减小。

(二)就业去向

1.就业趋向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见表1),广西中职学校近八成毕业生进了企事业单位,且绝对人数和所占比例都保持了这种态势。其次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这个比例逐渐增大,表明广西近年来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等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是毕业生自主创业,合法从事个体经营比例呈上升趋势,也跟广西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及出台相关创业鼓励政策紧密相关。

图1 2007~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表1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

(单位:人)

注:统计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和非全日制毕业生(下同)

2.就业产业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见表2),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占到92.4%以上,尤其以三产类专业毕业生比重大,2012年三产类专业占毕业人数比例已高达61.6%,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二产类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虽然也大,但明显已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较

(单位:人)

3.就业地分布。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见表3),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和异地就业,合计在99.6%以上,境外就业比重非常少。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所占比重基本相当,但本地就业自2010年以来呈逐年递增趋势,反之,异地就业却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3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分布比较

(单位:人)

4.就业专业分布。具体如下:

(1)前十名专业大类毕业生人数。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的统计 (见表4),广西中职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严重不均。其中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为加工制造类,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20%,依次为38.49%,25.41%,24.82%,20.10%,但毕业总人数明显在逐年减少,表明在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因受到影响,对于加工制造类专业人才需求有所下降,这反映出人才供需衔接问题。排在第二位的专业是信息技术类,所占比重也比较大,2009~2012年四年来其所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均超过16%,依次为19.86%,22.26%,18.92%,16.56%,尽管在2010年毕业人数有所增加,但总体趋势上毕业人数是逐年减少的。另据表4中数据统计显示,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交通运输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大量毕业生,与这些行业需要较多基层服务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表4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人)

(2)前十名专业大类就业情况。根据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的统计和对比 (见表5),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比较高,基本都高于广西中职当年的平均就业率。但在专业毕业生人数排第一、二位的加工制造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相对来说,其就业率排名却靠后了,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2009年、2012年均排在第七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排名都在前十名外。信息技术类专业除2011年到了第三外,其他3个年度的就业率排均在第八位后。石油化工类、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等专业就业率在四年中保持靠前的位置。

表5 2009~2012年广西中职教育专业就业率前十名专业比较

(单位:%)

(三)就业渠道

通过对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见表6),毕业生主要通过学习推荐就业的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中介介绍就业所占比重少,在9%以内,2009~2011年逐年呈下降趋势,但到2012年又有所反弹。

表6 2009~2012年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

(单位:人)

(四)就业质量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就业质量却堪忧。中国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继平在教育部新闻会上介绍说,“2009 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学生608.68 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84.27 万人,平均就业率高达95.99%。但这些毕业生中有近25%的人起薪不足1000 元,45%是在1000~1500 元,24% 是1500~2000 元,2000 元以上的不到10%”。王继平同时还指出:“在就业过程当中,很多中职毕业生没有签订就业劳动合同,就业保障堪忧。”笔者对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样本校的1000名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1.专业对口率不高。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优势是专业特长。但从调查实情看,在1000名毕业生中,57%的毕业生初次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 只有41%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

2.薪酬待遇不理想。在收回的988份调查表中,学生工作的平均月工资由初次工作时的980元上升到跟踪调查截止日的1450元,只增加了470元。另外,有238人的就业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障金。

3.工作稳定性较差。从2010 年7 月到2011 年6 月短短的1年间,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已有518名毕业生更换了单位,占51.8%。在这518 名学生中,学生“主动失业”情况较多,有一半毕业生在初次工作半年后就更换了工作单位,另有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

二、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广西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回升态势良好,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应进一步重视毕业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使广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就业。对此,本文尝试给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转型:保障就业需求

政府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外部保障。一方面,政府应引导建立行会规范;另一方面,政府应颁布促进就业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加大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

1.做好行业规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政府部门首先要建立指向企业的包含生产条件、人事选拔、工资支付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其次要建立指向劳动者的包含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范等规范在内的行会规范。因为这些行会规范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此外,中职学生教育的改善终究还得通过就业来体现和发挥出来,因此,帮助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也显得十分必要。

2.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完善中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缓解中职就业压力。完善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的机制,逐年扩大高职高专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规模,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试点,不断增加中职生升学深造的机会,以实现中职生高质量地就业。其次,进一步完善中职生就业政策,为中职生就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最后,加大对中职生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中职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持与保障,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学校转轨:满足职业需求

中职学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行转轨,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

1.根据广西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中职学校要在主管部门指导下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展开调研,了解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第二,加快改革中职学校专业管理办法,以应对就业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如放宽专业设置权、宏观调控招生计划等。

2.构建以就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不仅要着眼于具体岗位所需的专项技能,更要考虑到整个行业范围内所需的通用技能,以培养学生对岗位群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切实协调好岗位技能、行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开设三者比例结构合理的课程。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3.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确定自己的期望值。同时,开展中职生适应能力训练,加强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用人单位转入:提高就业质量

在企业、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用人单位中,企业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因为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校企合作,所以校企合作必然成为学生获得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和企业须成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职业教育联合体,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按照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开展专业教育,以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通过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参与培养培训,就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学生转变:满足就业创业需求

1.转变就业观念,进行职业生涯策划。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其次,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积极心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就业挑战;最后,应做好自己职业生涯规划。

2.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为此,中职学生应加强培养创业所需的能力和人格魅力。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活动,并在课外参与学校建立的模拟创业实体,熟悉创业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主动学习,掌握相关必备技能,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如创办一些风险小、投资少的实体,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美英.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2]盖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11)

[3]戴林东.中等职校毕业生低就业质量形成原因及高质量就业保障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09 (1)

[4]刘宏磊.后金融危机视阈下中职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 (3)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史庭宇 (1972- ),男,湖南郴州人,硕士,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高级讲师;李士明 (1969- ),男,山东乐陵人,硕士,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

(责编 胡修远)

上一篇: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智能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下一篇:BAT上演手机游戏“三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