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视野下的公正教育

时间:2022-09-16 02:01:53

教育均衡视野下的公正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5年5月25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地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要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可见,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战略问题。

教育均衡,单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是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均等,并强调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让所有的学生,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他有什么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本文专注于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看待教师自身教育公正的道德要求,这是处理教育公正与教学效益的关系、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

教育公正在整个社会公正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然而教师教育的公正是践行教育公正的基本前提。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法律的、道德的和政策的等标准)公平、合理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获得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这既是实现公正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怎样理解公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都在自习课上持书酣睡,教师见后颇有感慨。他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看你那个样儿,一拿书就犯困。”他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说:“这孩子睡觉都不忘手捧书本!”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那位教师对学习差的学生评价不公正,对那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评价也没有公正可言。

公正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要求,没有人情愿接受不公正的待遇。作为道德要求,公正被广泛接受;但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却并非人人都具有。那么身为教师的人是否真正具备公正这一道德品质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明确什么是教师的公正。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符合社会准则的要求,公平合理地对待所有的人。教师的公正,既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公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教师的公正不仅落实在教师的行为中,更体现在思想态度上。

从道德要求的角度说,教师的公正不讲条件,对待不同个性、不同性别、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出身和不同表现的学生,都应当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例如,“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此,教师应持守始终,不能随意更变。“热爱学生”要求教师热爱所有的学生,包括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在道德品质上有“问题”的学生。“热爱学生”涵盖这样的意义:不能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只“热爱”好学生,把其他学生排除在“热爱”的对象之外。

二、如何判断公正

教师的公正与否,是比较复杂的道德评价问题,并非给出一个“公正”的定义便可解决,至于让教师形成公正的品质则更为复杂。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现象该如何评价。

现象一: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提问部分学生,而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致使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获得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公正?

现象二:一个教师总是惦记着给学习困难的学生补课、吃小灶,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在这项工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对其他没有得到此种帮助的学生来说这是否有失公正?

现象三:一个学生,平时不求上进,学习不努力,而且有意干扰和破坏别的同学的学习,教师时常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建议学校给他处分。对这个学生来说,教师是否公正?

现象四: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教师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几名学习较扎实、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对此,学生中有人认为这位教师偏心。这位教师是否有违公正?

从上述现象看,要对教师的公正下简单的定义,比较困难,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现象一中,如果教师平日里只提问那几个学生,而弃其他学生于不顾,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同样有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而保障这一权利是教师的义务。但是,在一堂课中,教师无法提问全班学生则不一定说明他不公正。

在现象二中,如果教师给后进生补课不是以牺牲其他学生的教育时间为代价,就不存在不公正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只顾帮助“学困生”,而不顾其他学生,就是不公正。

在现象三中,涉及公正与惩罚的关系问题。教师一视同仁、热爱学生,但不意味着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可以姑息纵容,合理合法地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是维护教师公正的武器。

在现象四中,涉及公正、公平与平等的关系问题。公正所要求的是原则、准则面前的平等,是对原则的坚决持守,是对所有人的一视同仁,但不是摒弃原则绝对的、形式上的平等或均等。因此,教师选拔基础好、知识面广的学生去参赛,并没有违反公正的原则。相反,如果不论情况怎样,对一切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待遇,就是很大的不公正。

衡量公正与否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准则,维护了准则、规范的严肃性和普遍有效性,就是维护和体现公正;反之,则是对公正的挑战或示威。但是,公正不是对外在法则的绝对屈从,公正所要求的是保证社会关系的正常存在,这些社会关系是实现人们的利益要求所必需的。同样,教师的公正体现了维持教育关系正当存在的要求,而教师公正品质的形成,则是对外在的合理法则的依赖,没有明确的法律、道德等准则就无法判断教师是否公正。

要求教师公正,即要求教师履行自己的义务。而对道德准则、法律条令的自觉遵守,是教师形成公正品质的一个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公正品质,应遵循两方面要求:一是形成合理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建立规范化的体系,有效对教师的思想行为加以合理的外在约束;二是教师按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监督,拒绝做不公正的事。如果能遵循这两方面的要求,教师的公正就不再难以判断或不可实现。

三、勿失公正

首先,如果教师违背公正的原则,又会如何?教师的不公正会导致其威信的破坏,其中既包括教师个体威信的破坏,也包括教师群体威信的破坏。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以及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威望、信誉。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把教师的不公正看成是最不能原谅的品质问题。总之,一个教师,无论性格或刚或柔,知识或精或薄,能力或强或弱,只要保持公正待人,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可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起应有的威信;但如果背弃公正或正义,那就只有遭人蔑视,何谈威信?

其次,如果教师不公正,就教育不出公正的人。其实,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公正、善良、无私和正直的化身,是人之模范。在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体验到的是公正,他们就有可能学会公正地待人,形成公正的品格,理解公正的原则;如果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要形成对社会、对他人的公正态度就很困难。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结果都证明,青少年有很强的对公正的向往和对社会公正的信心。但因为青少年的心智并不成熟,还处于生长发育期,所以其对公正的向往和信心经不住“不公正”的消磨。

虽说如今社会的种种不公正并非教师单独所为,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所有人对教师的不公正都习以为常、淡然处之的时候,社会的不公正也就不远了。

再次,教师的不公正会给学生带来痛苦和不幸。那些遭受教师不公正对待的学生必然有苦闷、恼怒和敌视等情绪的反应;即便那些从教师的不公正中获利的学生,也并非幸事,因为他们无非是从教师那里学来了违背道义。他们可能有因得利而来的窃喜,却不会有无所顾忌的开怀大笑。

归根结底,教师的不公正会制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冲突、矛盾与隔阂,教师的不公正会破坏学生的成才环境。因此,教师只有回过头来告诫自己,勿失公正。公正才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吉林省安图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中和”的课堂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合作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