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应力戒“怪异崇拜”

时间:2022-09-16 01:21:37

课程改革应力戒“怪异崇拜”

出门看星运指数、考试穿幸运颜色、交友找速配星座……对于时下很多年轻人而言,星座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江苏某大学开展的“十二星座教学”课在广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却引发争议:这种按星座设置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还是媚俗胡闹?

通过星座课调动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课堂互动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笔者想说的是,课程改革,要创意,但不要搞“怪异崇拜”。

换言之,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大学课程绝对不能一味追求“另类价值”以及“颠覆性课程”,而是应该通过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手段的互动以及自我教育特色的挖掘等,以此来征服学生,让学生在平常的课堂上得到灵魂震撼、视野开阔。这种建立在博大、探究和深厚意义上的课堂,才是优秀的课堂。能将平凡课程,讲出奇迹效果,平中见奇,才是课程改革的真谛与核心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大学课程改革,有些已经陷入怪诞追求中。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宗旨,总希望借助眼球效应、新闻效应和另类价值,来完成这种价值升华。比如有些学校曾经开设的“爬树课”“ 高尔夫课”“垂钓课”“搏击课”等,每次之所以引起轰动,就是因为这些课程太另类、太出格了,总有哗众取宠的感觉,超出了人们的教育预期和心理承受程度。

特别是这个“星座课程”,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争议性,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伪科学”,某大学却不加选择地将之纳入课程,无论其动机如何,都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怪异崇拜”。这种娱乐性效应不值得倡导。

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课程改革吧,比如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做法。耶鲁大学法学院曾经徘徊在停业的边缘,20世纪30年代之后,耶鲁大学法学院在哈佛模式之外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突破了法学教育重视私法、以培养职业律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公法与法律理论研究为最重要特色的新体系。20世纪60年代开始,又不惜巨资推行不高于17人的小班化教学。在教学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大量案例、论著,一周的课前阅读量相当于北京大学的学生一个学期的课前阅读量。推行案例教学、班级讨论,也注意讲座教学。因为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和生长点,耶鲁大学法学院迅速崛起,并很快超越哈佛大学法学院,从1987年起成为全美最佳法学院,并延续至今。这种实事求是的课程探索精神,让教育和学生都得到了成长,要比另类课程更有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读读孩子爱读的书 下一篇:教育中的“花边”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