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尝试生活化教学

时间:2022-09-16 01:09:33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尝试生活化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应主要致力于联系生活实际,即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欲望,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的能力就强,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走近父母”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陈红演唱的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也给教师与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树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书。例如,在《保护环境,关注人类》教学中,我结合本地的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去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认识到要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生活中蕴含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的联系,充分开发教学空间,挖掘更多的生活资源为教学作铺垫,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师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卡、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等方法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如: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将有关该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必须贯彻以下原则:①民主化评价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教学中,既要有教师评价,又要有学生评价,既有师生间的沟通,又有生生间的协商与交流,提倡自评、互评、他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的交互活动。②激励性评价原则。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以激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③多元化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形成性评价。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成长成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展示性原则。对于学生的各种成长成果(作品)定期组织他们相互观摩、评价交流,鉴赏和享受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不断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欲望。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7月 戴建华“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

[2]《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年7月 熊春燕“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力”

[3]《新课程》2010年04期 冯松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尝试”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浅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