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高校专业教育质量

时间:2022-09-16 12:44:57

谈如何提高高校专业教育质量

摘要:随着大学生源数量的减少,全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其中的边缘专业都面临这一问题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这就迫切要求高校通过提高专业的教育质量以扭转颓势。经过调查,这些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薄弱、兴趣低、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本文将以山东农业大学日语专业为例,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育质量 生源减少 日语专业 高等教育

随着大学生源数量的减少,各高校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除少数名校外,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特别是部分高校中的边缘专业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以我校为例,农林类院校往往不受考生及家长的青睐,在与同等院校的生源竞争中易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农林院校中的非农林专业,其面临的生源问题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一个"较差生源质量--较差教育质量--较差毕业生质量--较差社会声誉--较差生源质量"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直接地去改变农林院校在大多数人眼中不讨喜的现状,只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人才来树立学校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声誉,从而扭转人们对农林院校及其非主专业的偏见,以此提高生源质量,逐步形成"高生源质量--高教育质量--高毕业生质量--高社会剩余--高生源质量"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能否在生源质量较同等院校有差距的不利条件下提高教育质量是关系到此类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如果说"教育"意为教书育人,那么"教育质量"理应包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两层含义。

从提高教学质量的层面上说,作为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改良教学方法,从而不断适应并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要,这点固然重要,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更为关键。一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二是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学习方法上稍作点拨,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对于一志愿生源录取率偏低,调剂志愿生源相对较多的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拿我校日语系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为非一志愿生源。本身对日语兴趣就不大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零起点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势必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磨合期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面临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又有诸多的不适应。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碰到一点困难就很容易退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基础打不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差距越拉越远,过早产生两极分化。针对这个问题,我在2010级新生入校之初采取了以下几个饶有成效措施。

第一、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缓解学生对专业的抵触情绪。我们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决定及行为负责。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就必须积极面对,勇于承担。要分清楚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该做的事不一定想做但也必须去做,因此会产生抵触情绪,觉得不顺心。同样,想做的事不一定该做,所以必然要自我控制,难免觉得压抑。那么怎样去缓解、调节这种灰暗的情绪呢?只要把该做的事尽量变成想做的就可以了。

二是多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的方法、前景和出路,使其对专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并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概况和前景有一定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学了之后可以从事什么职业,会有怎样的发展。总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学到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这必然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努力学习的理由和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是迎合学生的喜好,使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为生动有趣。还是拿日语专业来说,当今90后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不管他们是否喜欢学日语,但对日本动画片还是感觉很亲切。我曾经做过调查。同样一个日语单词,在动漫作品中出现之后学生会很快记住且不易遗忘,但在课文中出现记忆起来就困难得多也枯燥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多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形式,投其所好,选择新颖的教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知识,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使其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和充实感。这点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多数人都是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学研究者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证明了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及学习成绩和效果是有积极影响的。因此,我们在学生初学阶段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表扬和鼓励,更组织了日语书法比赛、日语配音比赛、歌曲演唱比赛、演讲比赛、日语文化节等等活动,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时常回顾自己学习的历程,并善于从自己小小的进步当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对自己充满信心。

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时候,其对专业学习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此后,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主体地位并不断深化也十分重要。

曾经有多位老师说过: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的确,同样的教授方法,同样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却相去甚远。除去先天智商的微弱差距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差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日语系学生为例,虽然大多数学生为高考山东省内一批招收的高分生,但大都延续了高中时期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缺乏自主性,一切学习活动听从教师安排,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老师不说学生也就不做。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专业性导致专业领域内的信息量陡然增大,要想有好的发展,高中时期老师指哪儿学生打哪儿的方式显然就行不通了。这时候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学生遇到瓶颈之前帮助其转变固有的意识和方法,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渐渐地由学生主导学习,教师逐渐退居到辅助者的角色。日语专业2010级学生入校至今三年时间里,我们通过采用命题发表、课前自由演讲、让学生分析讲解课文等多种方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我始终认为最成功的老师不是自己有一桶水并把它一滴不剩的倒给学生,而是自己只有一桶水却能让学生具备获得一缸水的能力。只要我们能坚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成为必然。

除教学质量外,提高育人质量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可能很多大学任课教师都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传授专业知识就够了,至于学生的思想、生活等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其实不然。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思想比较活跃,又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手段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又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舆论散播的信息缺乏分辨能力,易受其影响,造成学生看问题片面偏激的不良后果。而且,现在的学生在当今稍显扭曲的社会舆论和心理的影响下,大多对学校进行的专门的思想教育有些抵触情绪。因此,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辅导员去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有些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几乎每天都能和学生见面,跟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远比辅导员要多,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如果任课教师能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入思想教育的内容,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三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任课老师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配合辅导员的德育工作,为提高"育人质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成之事,切忌急功近利,惟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小事做起,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多年之后想必会有一定成效。

上一篇:幼儿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下一篇:注入清泉活水,催开信念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