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甜蜜而悠长

时间:2022-09-16 10:43:41

奖励的学问很深但是效果确实是看得见的如『小班自理能力总动员活动活动中既有激动人心的亲子挑战竞技又有直击心底的颁奖典礼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以游戏形式展现自理能力学习的成果家长参与其中不仅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进步还折射出了家长们背后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让家长深刻体会孩子的培养必须家园一致奖励如此有用是否越多越好呢我认为

摘 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奖励带给孩子愉悦的体验,实现本我的满足。教育是帮助孩子内心成长,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奖励便是其中很重要的正向动力。

关键词:奖励 公平 科学

一、奖励是公平的

教师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共识:奖励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在小班开始,对于必须掌握的常规要求,经常采用幼儿理解喜欢的方式民主选举,例如多种方式的投票选举:投积木比高矮、摁指纹点赞比多少等等。幼儿参与其中,逐渐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会公平客观地看待奖励,也把这种正面信息转给家长,使家长认可和支持。

3-6岁幼儿非常需要适当的鼓励,奖励可以帮助幼儿社会性逐步发展,建立自我认知,奖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而对于全体幼儿来说要公平,但非一刀切。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即设定一个目标,但对于达成目标的时间没有限定,只要幼儿达到了,就可以自动领取奖励,并且可以向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有点像游戏中的通关。幼儿在目标的激励下,他律化为自律。例如:灯谜挑战活动中,不论时间长短,不选择哪些谜语,只要猜对50个,随时带走礼物。这就顾及了不同水平和速度的孩子,使其都能得到奖励,只是时间有先后。

二、奖励是科学的

《孙子兵法》中:“赏其先得者”,“卒善以养之”均是奖励的方法,关键在奖罚分明,不偏不倚,并能切实落到赏处。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人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

1.奖励的形式多元化

奖励的形式要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可以是具体物品的奖励,更提倡多一点情感上的勉励:如温暖的拥抱、甜甜的赞美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孩子喜欢有奖品在手的拥有感,但更享受被喜爱的感觉。孩子都是敏锐而善于想像的,他们自己就可以创意出无数的奖励方式:比如奖励表演一个节目,奖励做一次小快递员、奖励看一本书、奖励做一回小老师等等。

奖励多样且要用得恰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在小班的进餐管理中,采用的是“积分换购”的方式,幼儿进餐后会得到一个小贴花,集满规定数量的贴画后可以换一个小东西(小书、卡片、小玩具等),当然,得贴花的条件也是根据幼儿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如不挑食、姿势、整洁度等,在较长的时段内逐步地提升要求。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阶段中间可以适当空出一段时间,搁置一番后再开始,效果会比连续应用更好。

2.奖励的内容科学化

奖励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过于频繁或浮于表面的奖励是起不到预期效果的,如口头表扬,就必须注重针对性与发展性,如“你今天认真听了,所以回答得很完整,比以前进步了,好棒”就比“你真聪明”更适合。成人的激励,最好与孩子的自我评价和预期一致。脱离实际的评价和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不相符,对孩子同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觉得是个心理负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对自己的表现都有一个自我评价,如果奖励和自我评价相符,那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奖励与自我评价和心理预期不相符,那么就可能产生压制内部激励的结果,降低人的热情。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有兴趣,要具体鼓励,而非泛泛地表扬,当你的夸奖正好和他的自身感受相一致时,自然就会接受,那么这时候的夸奖就不会压制内部激励,反而会将激励升温,驱动幼儿继续努力,变得更好。

3.奖励的时机即时化

奖励讲求时效。根据斯金纳的思想,即时的奖励是最有效的。曾经有这么个故事:祖母的规矩是要求孩子在吃甜点之前先把他们的胡萝卜吃掉。可以用这个规矩来成功地引导孩子的行为。把它应用到幼儿教育中,就是引导孩子先完成不喜欢但却必须要完成的,再奖励去做喜欢的,“祖母的规矩”证实了奖励非常有效,先苦后甜的做法是明智而合理的。因而在一日生活中,很多环节都应用到了这一做法,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先参与新的游戏,习得新的游戏方法及规则,掌握的幼儿先奖励去玩滑滑梯,有了滑滑梯奖励,幼儿对于体育游戏的专注度及规则的自我内化变得更好,活动的有效性大大提升。再如,事实证明有一些能力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于是在幼儿系鞋带的生活能力培养中,教师每天给幼儿提供一根不同色的鞋带,系在椅子上,系好后便能进入区角游戏,且一周下来每天都能系好蝴蝶结的孩子还可以获得优先选区域和延长游戏时间的奖励。以上做法便是借鉴了“祖母的规矩”中的做法,让幼儿感受到奖励就在眼前,只要努力争取。尤其是低龄幼儿,当表现出色时,他心里会期待和表现相匹配的奖励,这时候如果不能满足,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感觉,所以奖励须即时。

奖励总是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伴随幼儿的成长,所以奖励如糖甜蜜而悠长,教师便是给糖的人,给什么糖,什么时候给,给多少,须细细揣摩。

(江苏省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提升精细管理水平 促进保育教师成长 下一篇:幼儿园阅读区活动组织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