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话辽风

时间:2022-09-16 10:30:08

大雪日,好友芝庵先生倩人送来了一方汉瓦琢制的随形笔添,简素朴实,散着一种民国范儿。当代工匠制砖砚、瓦砚,多浸漫桐油,那股桐油的重口味,属实让文人雅士鲜有消受的福份,而芝庵制砚是采用上蜡的方式,适可而止,看起来似有似无,恰到好处,适合平素把玩。他制作的笔添巧借汉瓦古意,墨池随物赋形,池畔刻篆书三字款:“芝庵制”,天趣横溢,方寸之间化腐朽为神奇。芝庵先生不俗,平素尤喜文房,对仙草灵芝独有钟情,其中奥妙无从索解。恰好手边有一部芝庵先生的新著《将船买酒白云边》,其中一篇名曰:我号芝庵。 原来他的故乡山东牟平与芝罘(今烟台)近在咫尺,以“芝庵”为号,意在寄托思乡之情了。后来,芝庵还收藏了张聿光、孔小瑜、郑集宾等海上九家合作的画作《九芝图》,亲赴徽州延请歙山程德林等制砚名手,定制九芝砚,其中有一方瓦砚,雕琢吉羊衔着灵芝徘徊云间,铭文其上,宝爱有加。北京观塘谭先生见过,笔底生羡赞道:沐泽游艺,芝生祥瑞,吉羊寿千年。与芝庵先生交游有年,近朱者赤,我对灵芝图纹逐渐开始关注,我的一些小收藏品中也时现灵芝朵朵。壬辰年五月,我在赤峰藏友哪儿看到了一枚辽代青铜小件:鹿衔灵芝。收藏讲缘分,情状想必如此。

这是一枚辽代铜制穿带,完整,带面长2.5厘米,宽1.5厘米,穿带孔高1厘米,带面以细密花叶围绕,一只健硕的雄鹿伏卧秋山,回首远望,悠然衔着如华盖般的灵芝,整个画面刻划生动,造形准确,与辽代青铜或玉件中的秋山图纹同出一脉,实为辽代青铜件中的上品。物主宽兄本是玩高古珠玉的高手,这件青铜器是他做古玉生意时捎带收着玩的。据他介绍,此件两年前内蒙赤峰所出,沙坑,为辽代贵族佩带的腰带或鞍马上的配件。辽金青铜件收藏有很大地域性,藏友大多有特定圈子,多集中在东北、内蒙和京津地区,北方为主,南方少有。近年来出土的辽代青铜器件多集中在西部的鄂尔多斯和东部赤峰两地,小件为多,一般为车马配件,饰物,器物,少有大器,间有铁器,但由于锈蚀,稀见整器。史载,辽国统辖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冶炼、铸造技术达一定水准,但工艺略逊中原地区。辽代青铜制品风格独特,有鲜明的草原文化气息,辽佛、铜镜、铜钱、人物动物塑像、花钱等较受藏友关注,但与同期中原地区的宋代器物相比,经济价值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辽代青铜器件有独特的地域特点,比如描绘自然景观的春水秋山,民族装束人偶、嘎拉哈、布鲁头等,属辽国统辖区独有。辽金青铜器件也明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如青铜象棋子、器物上的龙纹、蹴鞠及民间故事图等,流露出各民族借鉴融合的迹象。就辽代青铜器件上的鹿纹而言,同时期中原地区比较少见,北方契丹民族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秋山的标志即为梅花鹿。辽代鹿纹一般为体形肥硕的伏卧雄鹿,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辽宁省博物馆所藏辽贵族墓出土的三片金饰物上錾刻的双雄鹿纹,或卧或奔,精美无比,其技艺足让宋朝中原匠人汗颜。记得还见过一对辽镜,模刻秋林中群鹿栖息,动止之间活灵活现,堪称珍宝。民间常见的带穿、带扣、提携等青铜佩饰上也能见到独鹿或双鹿的形象。

辽朝(907~1125年),是五代十国和宋朝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辽”。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36年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族是游牧民族,辽朝重视农牧发展,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还创造契丹文字,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然而辽朝在轰轰烈烈开创了200余年的辉煌后,又奇迹般地消失得杳无踪影。“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宋至和二年,北宋诗人欧阳修奉旨出使辽国上京,一路上老先生写了很多诗,这是其中之一,据传所赋即为赤峰的胜景,不知当年北国的呦呦鹿鸣,曾唤起了他对家国的多少感慨!今天,有幸得到这只来自赤峰的辽代鹿衔灵芝青铜小件,感慨无限。千年往矣,鹿鸣呦呦,宋诗在耳,辽铜在握,窗外飞雪,时光如诉……

上一篇:恰是那一季的流年 下一篇:关于农产品生产销售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