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探讨

时间:2022-09-16 10:09:21

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探讨

摘要:明确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目的和内容,是提高教学管理绩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客观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流程管理中的弊端,以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观、质量观和服务观为先导,将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内化为教育行为,注重细节以改革和创新教学流程管理,适应需求,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流程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细节;质量;个性化教学

加强和规范高职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一些新兴的、交叉性的问题。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以冷静的心态、专注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精细化的操作,强化课堂教学流程管理,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流程管理新模式。

一、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学校教育质量生成的重要源头和基础。管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流程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为:依据教学规律,用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理论、思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课堂教学思想管理: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二是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指对师生课前准备、授课和课后服务提出要求;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专业和课程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究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四是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从学生学习过程及知识、技能、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全过程、多内容、多方式地评价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流程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展开的教与学相结合与统一的过程。课堂教学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随着教育层次、专业性质和课程特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不断变化。

二、课堂教学流程管理中值得关注的几种现状

1 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本质,就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构建一个能够发挥师生潜能,促进师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当前,在高职教学流程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行为主要表现为:校(院)系的教学管理者由于种种因素,常常于办公室内“坐阵指挥”,缺少与师生的对话、交往和互动。对管理者而言,交往和互动则意味着感情的交流、智慧的互补、民主的完善、方法的更新、人文的关怀,使教学管理者更加聪明,把管理工作做得精细、到位、有效。在高职的课堂教学中仍沿袭着“知识本位”的教学观,课堂仅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为填充知识的容器;管理者也仅以课程分数评价教与学的绩效,成为“知识本位”的推崇者,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高度关注,忽视对师生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引导和激励。

2 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缺乏个性和特色。在当前的高职教学流程管理中,普遍重视规范性和统一性,注重对教学流程各环节制定统一规范。如案格式、统一课程成绩考核方法、统一课程考试试卷设计格式、统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并将这些统一和规范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造成规范有余,活力不足。在教学流程管理中不太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很好创设师生施展个性的空间和舞台。所以,难以发挥教师特长,丰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

3 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高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及时、真实获得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信息反馈,调控教与学的行为,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在高职的教学评价中,常常重视期中、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或考核评价,而轻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诊断性、促进性的考试或考核评价,忽视各种教学评价对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形成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考试既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教学评价过程是促进老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这种过程,不仅体现为教师对课程考核内容的精心研究、设计、编制测评方案(含试卷)、评价标准等,让过程评价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更体现为学生在多种教学评价过程的驱动和评价结果的反馈中,反思自己学习过程,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的症结,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发展。在高职教学评价中应坚持以“职业素质立意”评价学生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课堂教学流程管理的改革之路

1 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内化为教育行为。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是推进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改革的先导,只有观念更新,才能管理创新。学校的各项教学改革和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观念,以及能否将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成学校大多数老师的观念,并将此观念成功地内化为教育行为。

观念的更新和形成,需要通过学习,内化为全体管理者和老师的教育行为。学习就是要勤于、善于、精于阅读政策性文件、理论性专著、新闻性和经验性报道;观看网络和电视访问、讲座、论坛;广泛与师生交流、座谈等。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理念、提高思维和实践能力。

更新观念的价值追求是把先进的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而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则是一个漫长的、反复的过程,有时甚至比观念的更新更困难。我们必须将新观念以明确的行动口号、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和改革任务、项目来引领和指导教师在实现和发展这些任务和项目中,把新的观念逐渐转变成具体行为,使观念的更新真正促进教学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师生发展。

2 注重细节以改革和创新教学流程管理。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课堂教学流程总是由若干细节构成的。关注细节,就要确定合适的教学流程细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测与评价这五个环节。不同的教学层次、专业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对这五个环节有着不同的要求,即对这五个环节有着不同的细节及各细节的任务、目标和标准。

如何确定适合学校自身实际的管理细节?学校教学管理者必须对教学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有一个由因至果的综合分析和考虑,对影响教学质量和管理绩效的诸多因素有一个主要和次要、长远和眼前、整体和局部的谋算。在高职教学中,应根据专业性、职业性及校情、学情,本着适合、实用、实效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细节。把每一细节管住、管好,使每一细节做成、做优、做精,提高教学流程的绩效,打造出课

堂教学特色。

关注细节,就要体察和研究教学流程。细节需要体察,需要在体察中感悟出常常被忽视或忽略的教学及管理行为。各级教学管理者要深入课堂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参与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巡查教学过程、抽查教师教案和学生作业、查阅学业测试及评价结果等。全面察看,分析现状,反思过去,多方调研,确定细节,制定措施,精细操作,追求卓越。

关注细节,就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流程。细节是一种创造。学校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管理创新。教学流程的大环节和小细节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和创新的。管理者必须以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服务观为先导,跳出传统教学流程管理的“圈子”,克服“习惯作法”、“搬用经验”和“依赖指示”等习性,勇于创新。管理者和教师要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以细节效果成就整体质量,以细节精致创造特色教学环节,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关注细节,就要注重敬业、精业精神。敬业是一种态度,精业是一种本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者和教师要把“小事做好,大事做细”作为一种文化,执著地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流程中。要求管理者和老师都要精心对待自己的每项具体工作,不断进取,追求精良,渴望卓越。关注细节,应以务实的态度抓好工作的落实,抓不落实的事,查不落实的人,培养做实每个管理细节的习惯和作风。

3 建立适应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流程管理。适应性也就是需求性,它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本质。教学管理的适应性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追求。教学流程管理要适应学生就业需求,适应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适应学校自身教学资源和文化环境的需求。

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流程管理行为,将传统的计划管理转变为需求性管理、固定流程管理转变为动态流程管理。传统的建制班教学流程管理因学生转专业、定单培养、毕业班学生提前到单位实习等多种变化因素,亦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因时、因事、及时地改变教学流程管理。如:将班级授课制改为课程或课题(毕业综合实践)授课制、单一的课程学业成绩评价制改为多元学业评价制(如百分制、学分制、替代学分制、替代考分制)等。

适应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是教学流程管理向现代个性化教学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流程的个性化需求,主要体现在:提倡个性化备课,写出特色教案。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一份优秀的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老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总是先从教案起步。传统的教案编写要求必须改革创新,在形式上要革除“八股”式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写出教学个性,写出创新,写出特色。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有不同的教案。管理者对教案要求要因人而异,区别要求:对新教师和助教要求编写较详细的教案作教学依据,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对于教学和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教案可提纲挈领的写简案,写出个性化的特色教案,对于老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由于他们具有很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及驾驭课堂变化的能力,其教案要求可以更灵活些,对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也可以更简略些。授课计划中的“课后记载”栏目不应强求教师每堂课都写,但要提倡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这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经验资料,不必为了应付检查而敷衍行事。

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需要在教学流程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制度的设置安排上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一片发展空间。其核心是淡化教学中的事事统一、处处规范,要允许有创新的差异,有质量特色的个性。其特征是多样性和因材施教,管理措施是:对部分课程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差异程度实行分层(分班)教学;设计和布置多样化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和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提高;注重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差异和个体发展潜质,将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选优、排序转向侧重激励学生自主发展。

推进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以课堂教学流程的细节改革为切入点,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唯有这样,课堂教学流程管理才能在规范化管理中既提高教学流程的绩效,又从统一走向个性,走向精致,创造特色。

上一篇: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下一篇:云南省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