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地”效应

时间:2022-09-16 09:56:16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地”效应

“落地”一词的释义之一:管理术语,指某项理念、战略、任务或项目,如何通过具体的、扎实的工作,落到实处,生根发展,产生实际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社会比较流行、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将传统的班级教学的竞争目标结构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单纯的“输―赢”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因而受到众多学校和教师的推崇。但是有些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许多误解,甚至走入误区,导致“合而不做”,没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落地”。现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改变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弊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近距离的交流探讨,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带学生,达到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内所有学生必须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形成合力,这样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彼此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关系,每个学生的自觉性和小组荣誉感优劣不一,导致组内纪律涣散,这样反而会影响组内成员的正常学习秩序。此外,一些班级在教室里面将几张课桌摆凑在一起,几名学生围在一起听课或者看书就叫做合作学习了。有的教师为了展现组织小组活动的形式而忽略实际课程的进展,结果往往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计划,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需要合作才合作,我们要“因课制宜”,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先提出合作的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这样才能将小组合作学习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服务。

二、学会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转变合作学习就是全能学习方法的误解

有的教师盲目崇拜合作学习方式,认为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当今课堂教育的一切问题。在新授课、复习课、测试反馈课等不同性质的课堂上都强制使用小组合作方式。无可否认,新形势下教育创新是必需的,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能全部代替其他教育方式。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师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有些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新的适合时代的学习方法必然成为时代的主流,其中效果较为显著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科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需要小组合作的无需非要采用,只有在探究出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事实必将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融合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全能方法。教师将那些思维复杂的、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合作交流的平台上,才能促成学生之间合作互助,交换思维,让问题在合作中得以解决。只有将小组合作学习和其他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实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统一,探索合作学习的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小组内的生生互助,实现小组内集体学习质量的提升。小组内每个学生对小组的成就取得都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对于优秀的小组,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承认优秀小组内生生互助的优异表现。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小组内部成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小组内也不乏临时抱佛脚、水过地皮湿类型的学生,他们掌握的知识还是非常肤浅的,教师如果因为小组整体的优秀表现而忽略其中个体差异的话,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很多隐患。因此对于优秀小组的表现,我们既要看到其出色的一面给予鼓励,也要发现其隐患的一面,把对学生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生生无遗落,掌握知识处处无空隙。当然,合作学习的小组评价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如何才能较好地实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统一还需要教师进行探索和研究。

综上所述,教师要学会利用恰当的评价机制,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才能实现整体和个体的有机统一。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多加关注整体,善于发现整体中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采取措施,把合作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四、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构成问题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是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将每个小组的成员统一构建成为成绩优秀生和成绩落后生搭凑的模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优秀生可以协助教师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出发点是好的,在学习上也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只注重了追求学生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世界的消极影响。长期采用这样的模式,成绩优秀的学生会逐渐产生优越感,学习进取心退化,也会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对成绩落后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这种以成绩定学生优劣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此外还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落后生吃不了”的现象,其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尝试采取让学生互相挑选的方式组建小组,学生在自愿互补的基础上建好小组,组内可以利用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例如:成绩优秀的当学,手脚勤劳的当卫生组长,善于管理的当纪律组长,衣着整洁的当仪表组长等。让每个学生觉得在小组里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更利于形成和谐、团结、互助的小组,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五、结束语

合作学习是当下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执行者和探索者,我们要用心研究,时刻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真正“落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颖.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2(9):3.

[2] 姚波,梁家惠.营造宽松学习环境 构建和谐创新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3(6):82-83.

[3] 管廷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学生评价观转变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3-74.

[4] 王鉴,王俊.课堂生活及其变革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4):26-32.

[5] 袁湛江.个性化教育的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3(4):10-14.

[6] 李湖江.给课堂的四个建议[J].山东教育,2013(1):42-43.

[7] 王保元,陈玉琴.论有效课堂教师必备的素质[J].中小学教育,2012(9):14.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多媒体视听区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墨香依然飘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