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的立足点问题之我见

时间:2022-09-16 08:22:44

教师“教”的立足点问题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教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究其根源,教师的教师的“教”立足点与出发点都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等方面统筹安排,全盘布局,选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去设计教案与学案,这样,才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33-02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新的教学教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的强调教师“导”的艺术,有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强调多从兴趣入手等,虽各有侧重,但究其根源,教师的教师的“教”立足点与出发点是学生的“学”,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等方面统筹安排,全盘布局,选取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设计教案与学案,这样,才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基础之上。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笔者在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得出这样的经验: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一、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个体,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有所不同。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长于数据计算,有的学生喜好逻辑推理,等等。思维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各不相同,这就是学生的客观实际。教师面对众口难调的现状如何巧妙地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要求呢,首先,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切追求整整齐齐,因为教学不是修剪冬青需让他们一样高,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们都需要各自不同的发展,这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在这样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出口,心里能懂,嘴上会说,才是真正学会了。

例如,在讲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结合课件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后,教师提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的提问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一系列的问题,也许他们会做,也许暂时还不能解决,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求知欲。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改后,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慢慢消失了,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组织,多多启发,给学生较大的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艰难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让他们逐步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更加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身临其境地品味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乐的情感。那种由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的情绪过程不正是追求知识、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一份最美的享受吗?

例如,怎样解决“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板书算式后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比较几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括号?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这样,学生慢慢理解了括号的具体作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了目标。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为此,教师需要把目光对准所有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较简单的让学困生完成,给他们成功的喜悦,有难度的让学优生完成,提醒他们积极地思考,符合本堂课教学重点的问题由教师带领大家一同去探讨。当然,设计练习也注意最少有三个梯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更要有些启迪思维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在原则上讲求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例如,在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先将学过的知识由学困生来完成,如,把算式的简单计算留给这些学生,同时教师强调,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让这些学困生能感到他们的数学基础是有的,是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的,这样给他们以自信。第二步把简单算式变成综合算式时,教师可请中等生来完成,检测一下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步拓展练习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则由学优生来完成,这样,在整个新课的讲解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形式,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巩固知识开始,到强化能力结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教师“教”的立足点应是学生的“学”,这里的“学”,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里所说的“学生”,指的是全体学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真正在扎扎实实地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

上一篇:浅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英... 下一篇:浅谈音乐课中的“留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