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中如何通过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时间:2022-09-16 08:11:11

浅析小学数学中如何通过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但能化解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具有概念性、逻辑性、系统性等特点. 其概念性是指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特性的抽象,表现为高度的概括性. 其逻辑性指数学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精通性,一般以公理化体系的形式体现出来,其系统性具体表现为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依照逻辑关系形成系统. 数学学科的概念性决定了逻辑性,因为概念是思维逻辑的基本要素. 而系统性的形成又依赖于其概念性和逻辑性的整合. 小学数学一般比较抽象、枯燥,这样就易造成课堂学习氛围的乏味、无趣,造成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2.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生理心理特征

小学生年龄一般为九到十五岁,处于发育期,这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基本只依赖于感性材料,他们的认知水平一般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且注意力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产生去发现、去探索的强烈欲望.

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益处

具体说来,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具有如下诸多方面的益处:首先,它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其次,通过加强小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能够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生动,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再次,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通过加强小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不但能够使数学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1. 贴近生活的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但他们的阅历经验有限,生活范围较窄. 因此,要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多与实践生活相联系. 例如:让学生把木条钉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用手拉,让他们亲身体会出三角形的稳定性.

2. 可操作而又富有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心理特征,为学生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可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 开放性、时代性原则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符合开放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涉世不深,他们朝气蓬勃,最富创造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思维,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力. 另一方面,要贴近时代特色,注意利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加强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途径

1. 设疑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设疑是数学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有效手段之一,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教堂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大胆想象,然后再给予正确引导. 这能够大大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兴趣大增,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有关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知识时,可以利用剪纸激发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充分发扬民主教学精神

通过学生的大胆参与讨论,集思广益,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用数学思维体验实际生活的乐趣. 例如,在平面图形知识讲授中,注意让学生们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图形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用这种形状,除了这种形状之外还能用其他的形状吗?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而日常生活正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起点.

四、结 语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系统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但能化解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进而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0.

[2]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1.

上一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类比学习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