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时间:2022-09-16 07:43:4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课,我们上什么

计算机作为一个高科技的产品,具有高技术性。但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纯技术来学习,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相违背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要体现的是其为人们服务的方便性以及实用性,也正是这样一种工具,使得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目标应该是“能用电脑为我们服务”。

课程改革早已将信息技术课程融入了综合实践的活动中,期望计算机课堂能够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但是,从笔者这些年的一些听课经历和对一些计算机教材编写的研究来看,这种与实践的融合,还是比较缺乏真正的实用性。从教材来看,能够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有相应的生活应用实例的设置,但总体来说缺乏系统连贯性以及较为儿童化的专业术语解释。而从大多数的课堂来看,情境教学,合作互助等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法都有渗透,但缺乏实效性,虚的东西比较多。

因此,我们在思考,信息技术课我们应该上什么?从简单的电脑结构认识,到基本的文档学习、网络应用,再到制作ppt、flash等等,从内容上来看是明确的。但从形式手段上来看,应该抛弃那些为知识内容而知识内容的课程。于是,我们要在现在的课堂中注入新的内容载体――即完整的小学阶段计算机学习与综合研究性主题相结合的校本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如图1)

从图1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设计综合性的研究主题活动,能够有效地将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做到整合,而这种整合,应该首先是学科间的。整个课程的定位是利用学科的横向知识的联系,计算机教师应与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合作教学。这样来开发适合儿童特点的、纵向的校本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认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实用性,有助于提高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品位和价值。

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模式,正是新课程提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这也同样要求我们学校配套资源建设要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教师能提供相应的主题学习素材;电脑教室配备打印机、复印机等可供展示作品的设备。

信息技术课,我们怎样上

(一)术语儿童化――技术性的知识要知道

“在FLASH中,用( )来决定每秒播放动画的画面数。”

A、帧B、帧数 C、帧频D、画数

这是去年我区小学综合考试中的一道信息技术科的选择题。当时一个学生这样说到:“老师,在电脑上我会做啊,可是这道题我还是不会选,这些名词我看不懂什么意思。”

的确,这些专属名词如果从实际的电脑操作过程中抽离出来,学生可能就显得有些无助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抽象的名词赋予有趣和生活化的理解,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有下面的解释:

动画为什么能动?是因为几幅静止的图象连在一起,快速地放映,就感觉他动起来了。像电影一样。时间轴里一个小方格叫一帧,一帧对应一个画面。就像眼睛一闭一睁就对应两个静态画面。就是2个帧。那么以多快的速度反复播放,能达到动的效果呢?于是联想到频,生活中用频表示速度的快慢。那么帧频就是一秒钟能播放多少张画面。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清楚了。可见,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特别要注重将那些复杂的,专业化的术语,通过通熟、易懂、形象的儿童化语言告诉孩子。这种从细节入手的教育正式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特别是照顾到了中下层的孩子,因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上的语言形成了学习电脑的障碍。

(二)合作有价值――主题内容要值得研究

1.主题内容要有意义,有内涵

通过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能让学生获得研究的体验,并从这样的研究中,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在合作研究中,学生不仅体验到电脑的便利,更通过研究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广阔的视野。这对整个研究过程的经历是最宝贵的。

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认识基本的电脑构成并熟悉简单的操作时,可以从应用一些学习的软件开始,像一些简单的画图软件,儿童学习软件等。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操作过程中逐渐熟悉电脑。

中年级学生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整个学习过程通过研究珍惜动物展开,从确定研究的动物对象――比如熊猫,到收集有关熊猫的图片、文字资料,最后制成一张张演示的幻灯片,并对其进行修饰,最后完成集体报告。像这样,老师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世界关注的主题,从而培养他们未来的、国际的眼光。同时,锻炼学生的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最后的报告是一种同伴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想象,全班十几个小组针对各种珍稀动物的汇报――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大氛围,对孩子的熏陶是不可估量的。这也许也是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超越其本身学科的更为广泛的价值。

又如高年级,通过设计珍惜水的动画,与班队会德育教育以及语文课堂水资源的文章相结合,组成一个横向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平台,这样的研究主题是从综合处事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上升到一个大视野的角度。

2.主题内容要有知识上的可持续性

以往的教学几乎是每课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情境,显得较为散乱。如果能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性主题将整个本身就有连续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大任务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做大研究的可能。

比如说,“动漫设计”是小学5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深圳版教材)。知识点是从一开始的认识动画软件到最后利用flash中的各种制作工具做出动画。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从本学期一开始,我们就引导学生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动画设计的大任务:例如结合深圳即将举行的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欢迎世界游客到来的动画。于是整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设计如下:

(课本知识点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著的信息技术课本,海天出版社社出版)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连续学习,每个小组的动漫设计均已完成,整个过程也贯穿进了所有的教学知识点。这个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要属学科教师的参与其中――其实“迎接大运会”是这个学期中整个学校的一个德育性活动,与其说信息技术课中借用了这一时事性的主题,倒不如说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参与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同样的,低年级的可以通过电脑学习迎大运,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制作幻灯片迎大运等等。如此,好像整个学校都行动了起来。

(三)方法都知晓――互助机制要照顾全体

信息技术课堂上,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时,掌握速度的不统一。在整个课堂中,要照顾到这种差异,关注到全体,靠教师一人是不行的。

一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而一些接受的慢的同学往往因为没能跟上一节课的步骤而使整个后续软件的应用学习都不能深入,甚至失去学习电脑的信心。所以我们要利用有效的合作资源,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的快的同学去帮助暂时落后的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之间形成一对一的互助。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意的将座位的编排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而组成互助小组。

(四)评价看得见――材料袋要记录全过程

课堂评价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评之有物。有效的评价我们要考虑:

学生究竟会不会做?这是首要的,可以借助学生填写研究过程的汇报单检验。让学生尝试回忆写下今天课堂学习的操作步骤,细节和感悟。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过程是否愉悦?有没有经历合作、互助?学生做得怎么样?这是对学生作品的综合性评价。诸如此类的评价,可以通过参考学生的材料袋进行,比如,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材料袋中逐步积累到到如下作品:研究主题的图片文字资料、研究内容的幻灯片提纲、幻灯片作品打印集、同学间的互听报告评价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从中做出评价。

信息技术课,给学生留下什么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期待的,是学生不仅仅是因为电脑好玩而喜欢上电脑课。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去体验更多超越本课程的价值:

1.小学生,大研究

这个研究要通过“电脑”来协助完成,也有其他学科性知识的参与。让学生在这样的研究中学习整合,学习合作,学习统筹安排。

2.小任务,大责任

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型引导:比如信息安全(个人信息道德),电脑制作中的创造(利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高度责任感。

3.小课堂,大社会

信心技术课堂所教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是有限的,但透过这个知识,让学生体验的主题研究却是世界性的、跨越学科的、与社会接轨的。

参考文献与网站:

[1]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www.省略.uk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壮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堂上坏习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