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龙形玉佩

时间:2022-09-16 05:34:55

2001年,在山西侯马市西高村汾河南岸,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东周晋国贵族祭祀场所,面积达12万平方米。遗址东面是晋国都城新田遗址,东南是(sī)祁遗址,晋平公兴建的祁宫很可能在此。在上万平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埋葬祭祀物品的土坑,出土遗物有牺牲、玉器、铜器、石器等。其中玉器256件,仅龙形佩就有30多件。每一件玉龙都如同行云一般,变化多姿,是祭祀遗址中最为精美的玉器。

玉制的龙通常用来作求雨之用。《说文解字》说:“珑,祈旱玉也,为龙文。”《明皇杂录》说:“帝为皇孙时,太后奇之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取玉龙与之……”那么,发现于汾河岸边西高遗址的祭祀坑也许和祈雨有关,抑或就是人们对雨神或河神的祭祀遗存。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高遗址背靠晋都新田的台神古城,面向汾河。据史书记载,主宰汾河的水神是台骀(tāi),因而我们推测该遗址就是祭祀台骀神的。曾有晋平公疏于祭祀台骀而致病的记载,可见祭祀活动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走进西高祭祀遗址,审视那一件件玲珑剔透、造型迥异的龙纹佩饰。

形制、纹饰

综观西高出土的龙形玉佩饰,器体多扁薄,龙首或俯或昂,或回或转,其造型有“风”字形、索形、“S”形、“W”形、双龙同体、龙凤同体等,形态各异。我们依据龙首的姿势、龙身的起伏及龙尾的婉转等形式变化,将其分为四类。

(一)垂首

在这一类中,龙尾又有上翘或内卷的不同。

1.垂首,拱背,尾端上翘,龙身稍微弯曲,呈“S”形。两侧无足或有爪毛,背部穿孔或不穿孔。

①青灰色,上有黄褐斑。此玉佩的龙头无眼,俯首,上颚较长,身体弧曲,尖尾略上翘,两侧均无足。耳为抽象云纹;颈上有两道纹饰,似为抽象的颈圈纹;体饰纽丝纹,呈素状,断面为椭圆形,身中部横穿一孔(图1)。索形玉饰在东周时期比较流行,如索形环、素形龙佩等。索形玉龙佩西周晋侯墓(M63:125)已有(《晋侯古玉》之图版6)。战国时期南北两地流行的索状玉龙佩多作一波三折的形态,龙头较为写实。河南洛阳西工区203号战国早期墓出土龙形玉佩,湖北荆州博物馆也展出有一件与此相似者,所不同的是,穿孔位置在拱背的凸出处。据介绍,荆州博物馆所展出的这件龙形佩出土于一座西汉墓,从其特征判断,应为战国玉龙佩。索状的龙形玉佩饰在山西出土的器物中很少见到,而在楚式玉雕中则较为流行。

②素面,青灰色,上有黄褐斑。龙首低俯,上吻较长,下吻内勾,拱背弯曲,平尾上翘,两侧均无足,背部无孔(图2)。此种形制的玉龙佩在侯马祁遗址等地多有发现。

③黄褐色,上部因沁蚀成灰白色。此玉佩的龙头无眼,上颚甚长且上翘,尾后展,爪前伸。单面阴线刻卷云纹(图3)。

2.龙身弯曲弧度较大,俯首,躬身,龙首上颚呈钩状上翘,尖尾内卷,仅一侧有足,中腰均有一孔。

①白玉质,上有黄褐斑,为圆雕饰品。龙上颚下部雕琢一圈索纹,尖尾内卷于腹下并翘起,似为抽象化的凤首。双面浮雕谷纹,雕琢极为精美(图4)。

②青灰色,有褐斑,素面。龙首上颚特长,呈钩状上翘,体略成半圆弧形,尖尾内卷于腹下,似凤首(图5)。

3.青灰色,素面,一面留有切割痕迹。龙体弯曲特甚,龙身朝后向上卷,逾越头部然后下垂,再向上翻卷。长吻,尖尾回卷似凤首,略呈“S”形。中腰对钻一孔(图6)。

(二)“S”形回首

龙作回首状,体略弯曲,呈“S”形。

1.灰白色。龙眼为椭圆形,长吻,龙身向后呈弧形展开继而回转,尖尾下卷于体下。中腰对钻一孔。双面阴线刻分解龙纹(图7)。

2.片状,青灰色,有墨斑,边有沁蚀。体较短,上唇长而平伸,接于后背,下唇内勾,角上弯。体的内外侧附加装饰,细观之,内侧龙下颚对下的尖状物为一凤首,龙凤共用一个身体,其尾是凤尾,凤尾下是凤爪,凤爪踏在龙足上(图8)。

3.青灰色,有黄褐色斑纹。龙身细长弯曲,回首反顾,颈部下沉于地,拱背,龙角平钝呈截角状,平尾上翘(图9)。

(三)“W”形回首

龙为回首状,弯曲特甚,一波三折,整体轮廓呈“几”字形。

1.片状,青玉质,上有黄褐斑。龙曲体回望,颈部下沉于地,上吻上卷,接于后背,下唇平勾。背部隆起较高且较为宽平。唇边琢饰一圈纹,眼单阴线琢刻。龙角呈截角状并以平行曲线装饰。这件玉器非常精彩,可以见到至少4只凤在其上。双面阴刻分解龙纹,上部留有片切割的台痕。背部中央有一穿孔(图10)。

2.龙首向上,厚唇,上下唇间有纽丝纹分割,圆眼,龙尾上翘,边廓凸起。龙身线刻云谷纹,龙身两侧有足和卷毛,卷毛均用粗线条刻划,生动活泼。脊背顶部钻一小孔(图11)。

3.玉质温润细腻,边部有沁蚀,呈鸡骨白色。龙首上扬,背部隆起较高且较为宽平,尾向内卷作凤首状,两侧共有4足,中腰下部有一卷毛。体中部单向钻一孔。边廓凸起,器表以浅浮雕云纹、谷纹、s纹交错间置,琢磨圆润。原来具有形象意义的组合变成相互错杂的云谷相杂纹,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典型纹饰风格,开谷纹、云纹等纹饰之先河。反面无纹饰,留有打稿痕迹及不平整的切割台痕(图12)。

4.黄白色,局部带沁斑,玉质优良。龙体扁平,细长弯曲,回首爬行,首与中腰齐平,椭圆形眼,上吻向上旋卷,与龙足连接,长角上弯。中腰下部有凸出的弯钩状,似为凤头,卷尾分岔作凤首形。龙身两侧有足,边廓凸起,一面满饰浮雕分解的龙纹,另一面素面无纹,留有明显的切割台痕(图13)。

(四)双龙同体

同体龙纹佩饰,其形制为一个龙身两端各有一龙头,最初流行于西周时期,在山西天马一曲村晋侯墓M102出土的玉项饰的双首龙纹牌上可以看到,呈方折的“S”形。这种形制的玉器,至春秋已式微(龙首璜除外),至战国又盛行。河南淮阳平粮台墓、安徽长丰杨公二号墓、河北中山国墓、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陕西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等都有出土。

西高祭祀遗址出土同体式龙纹佩2件,造型相似(图14)。身躯呈“几”字形,两端为龙头,中间龙身高高隆起,其下附一镂雕的龙首,三龙首相映生辉。龙头一端作回首状,一端朝上,阴刻圆眼,上颚上卷,下颚平直。唇周为索纹,龙身纹饰绝大部分为谷纹,部分为长尾巴蝌蚪纹,且未减地。龙身两侧附连3只形体甚小的凤鸟,玲珑剔透。龙首及部分凤鸟的颈部均有颈圈纹,唇周有索纹。从这些特点来看,不排除属楚国玉雕的可能性。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这种玉佩饰尚不多见。

工艺技法

先秦时期的玉雕工艺技术往往留有不同国别、族属玉器的烙印。纹饰风格反映了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及审美观念。西高玉龙佩的工艺技术与特点有以下7个方面:

1.西高龙形佩饰有的为浅浮雕,剔地较为完善,浮雕效果显著(图12),也有几乎未剔地,其效果与单线阴刻相似(图3);有的采用不减地浅浮雕(图7)。圆雕、透雕、浮雕等各种技法的运用,更增添了这些玉龙的神韵,静止中透出一股灵动。

2.西高玉龙佩,多为成对出土。造型、纹饰毫无差别,如图1、2、5、9、10、11、13等,其大多采用双向对切的方式切割玉料,因此,器表常留有因对切不齐所造成的台阶现象。制作当是雕好造型,再一剖为二(图2、5、6、9、10、13)。器表上的切割痕迹非常明显,当为金属片具对切时留下的器痕。这种成型对开的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可以节省时间,也可达到佩饰配对齐整的效果。此法成为战国至西汉片饰玉器的主要成型方式。

3.游丝纹的运用。在(图11)龙头的上下颚及龙角都有细阴刻线条纹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丝纹,弯曲自如,线条流畅,装饰在龙的嘴、角等部位,藉着扭转的线纹变化,蕴蓄的动感让原本静态的纹饰也跟着流转起来,丰富了纹饰的变化。这些纤细的纹饰应是用硬度极高的一种工具雕刻而成。

4.索纹的流行。东周时期,索状玉饰流行,如索形环、索形龙佩等。春秋时期的索纹较粗疏,如长治地区出土的玉环。战国时期的素纹较密集,如闻喜邱家庄战国墓出土的一对索形玉环。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索状玉龙佩(图1)及索形环,所呈现的索纹细密有致,具有战国时期的特点。

5.合页式玉雕的应用(图15)。以套环连接两片玉饰,形成可以展开或折叠的玉佩,可以上下翻弄,两个环形枢纽的雕琢妙不可言。以琢玉工艺而论,这种套环不开口的制作,难度很大,无疑要求很高超的技术。

6.西高出土的玉龙佩中,有一半以上有凤鸟、龙头、凤尾或龙的尾巴是凤首。如:图4、图5、图6、图8、图10、图12、图13、图14、图15等。战国玉龙佩上经常可以看到龙凤联合在一起,凤鸟的造型因未雕出眼睛,显得甚为抽象。

综上所述,西高祭祀遗址出土的龙形玉佩饰造型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战国早期特色。

责编 一 粟

上一篇:收藏一段遗失历史 下一篇:第29届奥运会流通纪念币防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