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歌与戏曲的融合

时间:2022-09-16 03:26:51

浅议民歌与戏曲的融合

中国戏曲音乐与中国民歌是绽放在中国民族艺术百花园里的两朵并蒂奇葩,二者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尤其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常以兼收并蓄的博襟,海纳百川,融多种艺术元素为我所用。而如合避免生硬照搬使各种艺术元素达到有机融合则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就民歌与戏曲的融合而言,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如果要想把民歌与戏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应该考虑到声音的融合、情感的融合、咬字的融合,甚至呼吸的融合等。

首先,声音的融合要注意发声位置。戏曲中的民歌,声音的位置要靠前,不要过于方法化。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那么唱歌也是如此。把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与剧情中,让情感的起伏带着声音自然地发挥。这样,观众听起来才不会僵硬。演唱时尽量与戏曲的发声位置、唱腔等靠近,让声音不燥、柔、美、干净,这样融合在戏曲中才会显得不生硬。

其次,情感的融合。张家口市口梆子剧院参加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的演出剧目《天漠滩》,其中第四场有一段伴唱,剧中的女主人公――包村女干部韩红柳常年置身于草原,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引起丈夫的不满和误解,当听到丈夫说,“你再不回家,我们就离婚时”,有一段伴唱,开始的唱词就是连续三个“哎哟”。这三个连续的“哎哟”是主人公情到深处的极至自然表达,唱词虽然简单,但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十分有力的推动作用。演员要想把这一段伴唱处理好,就必须深入理解剧情的发展及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她身处情与理交织之下的内心矛盾与痛苦,这样在理解人物与剧情的基础上才好把握唱腔的深浅高低:第一个 “哎哟”进的要快,要突然,唱出主人公心里的没有准备,无法接受的心理;第二个“哎哟”由弱直接到强,情绪与声音像两把利剑,把悲痛的情绪渲染到最高潮,让观众与主人公与剧情产生共鸣、共振,而且听得过瘾;最后一个“哎哟”情绪沉下来,用戏曲中的抽泣代替呼吸,唱出主人公的委屈与无奈。这一段伴唱,要求伴唱者与主人公的思想及情绪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而不是一般画外音的伴唱。

民歌与戏曲是分不开的,有很多歌剧的曲目都有戏曲的成分,如《小二黑结婚》中“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这一唱段,就有晋剧的成分。《海风阵阵愁煞人》中就有河北梆子的唱腔。歌曲里也有很多,如《走西口》与《五哥放羊》就是由“二人台”改编的民歌。还有歌曲《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就是一首河南豫剧唱腔的歌曲。这就要求演员必须熟悉剧种的基本唱腔,并且在咬字方面,也必须要吸收融合戏曲咬字发声特点,否则就会缺少地方戏曲的民族韵味。

要达到民歌与戏曲的完美融合,在演唱过程中还要做到声音与剧种的融合。歌唱家吴碧霞,她既能唱民族的歌曲,也能唱美声的作品,就是在完成不同的作品时,要调整不同的声音,让声音与作品演绎得更加融合贴切,让声音为作品赋予灵气与灵魂。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需要演唱者把声音调整得甜而美,并且有一种胜利的喜庆的情绪。而歌曲《报答》,声音可以调整的稍宽厚一些,通过声音的渲染,让这首歌曲的主题更有分量,让情感体现地更加厚重。秦腔、晋剧等的苍凉感与河北梆子的高亢与悲壮,在演唱时要完全体现出剧种特点,就要靠对声音的调整和控制。

作家写文章讲究欲扬先抑,那么处理歌唱作品及表演也是同样,有静有动、有收有放,有退有进。只有强弱形成对比,才能震撼人心,感染观众。

有不少歌唱演员、歌唱家都曾经学过戏曲表演,如李谷一、、吴琼、刘斌等,那么有戏曲表演经验的演员再去唱歌时,他的表演就更能感染观众,而且从气质上让人看得挺拔,看得美。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歌唱也如此,要想唱好一首歌,支撑你完美演绎歌曲、表达歌唱者情感的功夫其实也在歌曲之外。艺术是神圣的,歌唱者应有一善良纯洁的心,这样传递给听众的声音才是美好的,情感才是真诚的,所以首先做人要有德,要有孩童一样纯洁美好的心灵。另外,对文学、美术、诗歌、舞蹈及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要广泛涉猎,增加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自己能在对歌曲的演绎和表达中更加准确、自然,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论朝鲜族舞蹈中巫师角色的形象塑造 下一篇:越剧艺术表演心得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