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办学的价值追问

时间:2022-09-16 02:34:20

学校特色办学的价值追问

【摘要】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秀、先进和独特的方面。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考察应从两个维度,即从过程和结果统一或静态和动态统一、狭义和广义统一的角度来进行。当前,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赶潮流型、应对上级要求或压力、学校招牌型、自主发展型等。本文对从市场竞争、学校特长人才培养、学校办学业绩角度来理解学校特色办学的意义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学校特长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需要,而是基础教育应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人”的使命的需要才使学校特色问题在今天得以提出,其重要性也才得以充分凸显。

【关键词】中小学校 办学特色 特色办学 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走上了特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关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术讨论也比较热烈,这些讨论和争鸣无论是对于学校发展领域的学术建设,还是对于具体的学校实践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何谓学校办学特色?

从字面上看,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也就是一事物所拥有的区别于它事物的独特的东西。按照这一字面解释,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它学校的独特的教育风格。有一些论者从比较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认为“特色是一种比较优势”,特色是一个事物的优异方面,优异既指优秀,又包含独特的含义,不同于和超越其他同类事物,即一事物的特色是相比较其他事物的先进、优秀和独特的方面。按此逻辑推演,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秀、先进和独特的方面。

从文字本身含义和逻辑推演角度来说,上述认识是合乎逻辑规则的,但逻辑的角度并不能代替历史的角度,合乎逻辑性并不等于合乎实践性,文字的丰富内涵也不能替代实践的丰富性。上述认识偏重于从静态和狭义的角度来认识办学特色,既没有周全办学特色的内涵,也不能概括、包容和解释过去和当下丰富的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两个维度,即从过程和结果统一或静态和动态统一、狭义和广义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学校办学特色。所谓过程和结果统一或静态和动态统一的角度,其含义是指学校办学特色不仅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变化和发展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包括程度的加深、内涵的丰富、影响力的扩大和广度的逐渐拓展,从单项特色向局部特色和特色学校的渐趋迈进。因此,我们不应把学校特色看作是一个敷贴在学校整体工作上的标签式的静止的事物,而要把其看作是学校教育工作本身的动态的建设过程。

所谓狭义和广义统一的角度,即指不仅要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特色,也要从广义的视角来思考学校特色。我们所见到的有关学校特色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从狭义的角度作出的,如上述的“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它学校的独特的教育风格”,“学校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优秀、先进和独特的方面”。也如一些人所认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更好),人强我新”。这一角度强调特色是学校独特个性的鲜明体现,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

所谓广义的学校特色,也就是学校在遵循国家统一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路径、策略和方法,运用适当的手段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包括过程和结果)。特殊的学生情况,特殊的师资状况,特殊的领导水平,特殊的发展道路、发展策略、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等,都是广义的学校特色的一部分,特殊的硬件资源、地理位置和学校传统,特殊的教育手段、教育举措、教育措施、教育成效等同样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笔者之所以强调从广义和狭义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特色,主要是因为这种角度有更大的包含力和更强的解释力,能包容比较丰富的学校特色建设实践,特别是那些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的学校建设实践。如果像上述狭义视角中对学校特色的理解那样过于强调优秀和先进,目标过大和过高,势必会挫伤那些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学校创建学校特色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是同一层面的概念,具有同一内涵。而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学校发展特色和学校特色发展则不处于同一层面。学校特色既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从静态意义上说,学校特色是一个学校用以区别其他学校的独特性标志;从动态含义上说,学校特色不是一个静止和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且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笔者在借鉴其他论者观点基础上提出学校特色是一个多因耦合、互动生成,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其间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或呈现三个层次,即单项特色、局部特色和整体特色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特色学校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特色进展过程中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和一个比较高级的层次;二是指处于一定阶段具有一定特点的学校类型和学校层次。在这一层面上,特色学校就是具有独特的教育个性,特殊的教育风格,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真切踏实的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为社会和其他学校公认的一种学校类型。

我们从静态和动态结合的角度来认识学校发展特色、学校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解则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学校特色发展也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学校特色的发展,二是学校的特色发展。前者意味着学校特色本身处于变化过程中,按照其内在逻辑、学校内在和外在条件发展和变化;后者意味着学校在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在继承本校传统的基础上广采人类先进文化,汲取和参考它校办学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按此特色实现自主发展。

创建学校特色对于学校有何价值?

为什么要创建学校特色?创建学校特色对于学校来说有何价值?为什么学校特色发展问题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在对学校特色进行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时,提出上述这些追问不是没有价值的。在对中小学校创建学校特色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发现,当前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状况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赶潮流型。在建设学校特色成为时尚的今天,一些学校看到别的学校创建学校特色,也打算或着手建设学校特色来装潢门面或应对外界特别是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压力。

其二,应对上级要求或压力。应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于加速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和招数,要求学校办出特色就是众多政策中的一个。在当前体制制约下,公立学校自然不敢、不能和不愿违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于是,几乎所有学校或早或迟、或多或少地都在琢磨本校特色建设的问题。

其三,学校招牌型。随着不均衡状况和学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一些学校为吸引更多的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来学校就读,打出了学校特色的招牌,如外语特色、美术教育特色或音乐教育特色等。这一类型的特色创建活动实际上成为学校自我推销、自我宣传,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策略,成为学校扩大名声和影响的一个招牌。

其四,自主发展型。通常说来,经过创业、规范化等几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后,学校很容易进入高原期发展阶段。一些进取心和事业心强的学校领导者在面临这一局面时,主动寻找如何避免高原期或缩短高原期的有效策略,引导学校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创建学校特色便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策略。

对第一种学校来说,创建学校特色只是出于随大溜的需要。在学校特色办学已成为当下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时,这些学校为了表示自己不居于它校之后,不被它校认为落后,也在思考自己学校如何特色办学等问题,但只是简单地套用它校的教育特色,而对于自己学校现有的资源、条件,如教师资源、场地资源等能否满足这一特色的需要等则没有或很少认真思考和琢磨,对学校特色创建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入的探讨。

第二种类型的学校之所以要建设学校特色,主要是出于上级的安排,而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在当前的体制下,公立学校基本上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品,从校长的任命、教师的安排到拨款和设备等都听命于上级行政部门,学校自身的办学自很小。在这一体制的制约下,学校追求自身发展的动力自然也就不大,对多数校长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无非是两个事项:一是学生的安全,二是升学率。当然,这不等于说,多数校长们不想改革,不愿谋求学校自主发展,实乃制度使然。

对于第三种类型学校来说,创建学校特色的意图主要在于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期望通过特色的确立吸引更多的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扭转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局势或增强自己的优势。特色只是这些学校招徕更多生源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至于其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是否产生作用或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作用,与学校其他工作是否融为一体等问题,学校可能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创建学校特色的动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非出自于学校谋求自主发展的需要,而是来自于外部的市场竞争压力,所谓的学校特色只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孤立部分,没有与学校其他工作建立有机联系或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只有少部分人参与,其他人则处于“边缘人”或“观众”的地位。

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何在?

“在今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没有特色就必然缺乏竞争力。”在有关“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学校特色”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这一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就基础教育领域来说,由于过去长期实行不公平和非均衡发展政策,学校之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所谓的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更是如此,教育不均衡现象异常严重。为了解决学校生存或发展问题,办出特色就成为那些在夹缝中艰难度日的薄弱学校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一个重要手段,乃至取胜的法宝。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不是“幸福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毁灭”之类的问题。客观地说,这一观点以及据此所展开的办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物质利益是社会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自然也有着它的现实利益。用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合法利益既是合法的,又是顺乎人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学校的生存,选择特色创建这一手段是合理的。但这一观点把适应和满足教育市场竞争需要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根本和主要目的则又是片面的。按照这一观点所蕴涵的逻辑,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看法:如果没有教育市场竞争,或者说市场竞争不显著、不激烈,那么就不需要考虑学校特色创建的问题,与此相关,由于政策原因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或重点学校占据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无须考虑学校特色的问题了,换言之,学校特色创建似乎是那些薄弱学校的“专利品”。显然,这一观点所依据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归根结底,教育市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或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候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提出创办学校特色的一个事实背景,但不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根本目的。

有一些论者从学校特长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理解学校特色的意义。“实践证明,发展办学特色,在做到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一批学生有特长,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重要手段。”这一论调强调了学校特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表现在对学校特色的解释片面性,把学校特色理解为学生特长,学校特色的建设等于学生特长的培养,这一认识显然窄化了学校特色;其二,它曲解了基础教育的根本属性,混淆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限。基础教育是为中小学生“打基础”的教育,这一“基础”在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健全人格和基本德性,它关注的是“人”的培养,而非人才或特殊人才的培养。

还有一些论者从学校办学业绩这一角度来认识学校特色的价值。学校办有特色表明学校发展已走出了靠规范、靠制度治理的“千校一面”的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明学校办学确实取得了业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办学特色不能异化成校长标榜领导业绩的“护身符”,不能异化成学校炫耀办学业绩的招牌。学校特色建设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全面、多样性和个性的发展,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教师领导风范的培育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学校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作为专业教育机构的学校的形象、地位和社会声誉同样会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得到提高。

概而言之,从教育市场竞争需要的角度、学校特长人才培养的角度、学校办学业绩的角度对我们思考学校特色创建的价值不无裨益。但在笔者看来,从“人”的角度来认识“为什么要创建学校特色”这一问题更能揭示其本质,这里的“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的人”,而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人”,人的解放、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人,这既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学校特长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需要,而是基础教育应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人”的使命的需要才使学校特色问题在今天得以提出,其重要性也才得以充分凸显。

上一篇:为教师减压 学校应该做点啥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需重提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