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减七和弦运用手法及其审美特征

时间:2022-09-16 02:34:0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减七和弦运用手法及其审美特征

摘要:在大小调体系和声语言材料中,减七和弦带有强烈刺激音响,既不协和又不稳定。贝多芬对这个和弦情有独钟,他利用减七和弦的特殊音色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的思想及社会矛盾冲突。这一特殊的和声语言材料,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运用及为普遍、频繁,或作为主题旋律、动机;或作为烘托音型;或独立、装饰性运用;或作为连接桥梁;或作为离调、转调环节;或作为对位材料;或作为半终止;或用在主、属持续音上;或综合性运用。

关键词:减七和弦;和声语言材料;多姿多彩;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3(513)文献标识码:A

序言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艺术史中的宝库,它们与巴赫的平均律曲集一起被誉为钢琴“新旧约全书”。在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斗争情景,也有牧歌、田园式的宁静;既有深刻哲理的沉思,也有通俗、纯朴、自由美好的憧憬……在这些不同内容、情绪的作品中,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贝多芬在和声方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等前人成就,同时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在他使用的和声语言材料里,常用的和弦有Ⅰ、Ⅳ、Ⅴ级正三和弦,Ⅱ、Ⅲ、Ⅵ、Ⅶ、(Ⅶ级主要用第一转位形式)等副三和弦,属七,下属七、导七、重属七、重属导七、副属七、副属导七和弦等。另外还有前人很少使用的变属和弦、属九和弦、功能叠制和弦、降Ⅱ级和降Ⅵ级等色彩性和弦。在调性上转换比前人更大胆,除运用属、下属及平行等近关系调性外,还大量运用了同名大小调及二、三度等远关系调性。在这些和声语言材料里,特别提到的是减七和弦的运用。

减七和弦是一个特殊的和声语言材料,在二十四个大小调中,只有三个音响互不相同的减七和弦,由于它们所在的调性不一样,和弦存在形式(指原位、转位)、功能倾向性(如导七和弦与Ⅳ级上的副属导七和弦的音响、功能倾向都存在差异),加上和弦所在的音区、织体、速度、力度、和声节奏以及声部的疏密等因素,减七和弦具有丰富、潜在的音乐表现力。

在海顿、莫扎特等前辈作品中减七和弦用的较少。其使用形式多数是经过、辅助等装饰性的用法,强拍上独立使用的减七和弦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多数很快得到解决。其使用目的主要是强化功能、增加动力、丰富色彩。当然也不能排除少数作品(如莫扎特《C小调幻想钢琴奏鸣曲》k457)利用减七和弦表现一种复杂的思想和戏剧化的矛盾冲突。

贝多芬把减七和弦主要作为“表现悲剧性、紧张性、斗争性和戏剧性的和声材料”(注:参见苏・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第144页,第155页。),他用这特殊的和声语言材料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事物,揭示丰富、深刻的思想及社会矛盾冲突。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减七和弦不但使用频繁,而且形式多样,或作为主题旋律、动机;或作为衬托性的音型;或独立、装饰性运用;或作为连接桥梁;或作为离调、转调环节;或作为对位材料;或作为乐句、乐段半终止;或在主、属持续音上使用;或综合运用……

贝多芬把减七和弦这特殊的和声语言材料具有潜在的音乐可塑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减七和弦运用手法及审美特征展开剖析和论述。

一、作为主题旋律、动机

把减七和弦分解为旋律线条,或构成动机,作为作品中的核心材料是贝多芬常用手法。

1、主题旋律

减七和弦构成的主题旋律,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譬如,《降E大调第4钢琴奏鸣曲》OP・7第三乐章旋律在低声部,由减七和弦分解构成,上声部是低声部旋律的高八度模仿。音响朦胧富有动感,音乐具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

再有《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1)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实际也是构建在减七和弦基础上。不过作者为了让这个主题更加旋律化,在bf2与bd2小三度音之间加入一个级进的音(be2),旋律仍然是紧张的,表现了一种叹息、不安的情绪。再如,《f小调第23首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由a、b两种材料构成,a材料是f小调主和弦双手八度上行分解构成的旋律,b材料是单音旋律线(后半部是颤音),低声部由属六和弦和重属导三四和弦(减七和弦)烘托,音乐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到了53-54小节,主题a材料又移到bA大调的导七和弦上,这个含有主题成分的减七和弦构成的旋律片段与b材料中的柱式减七和弦在各部位多次出现,相继呼应、宣泄,形成巨大的动力。

音乐评论家兰兹把《热情奏鸣曲》称为“火山爆发”罗曼、罗兰认为这首钢琴奏鸣曲是“火焰般的急流在花岗石的轨道上。”这首乐曲的巨大动力,除了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和力度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减七和弦频繁的运用。(在《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乐章,减七和弦以各种形式先后出现80多次)。

2、主题动机

利用减七和弦材料构成主题动机,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屡见不鲜:例如《c小调第32首钢琴奏鸣曲》op・111第一乐章引子主题,由特殊的节奏和特殊的减七和弦材料构成。这个主题动机不断移位,分裂等形式展开,在短短的14小节引子中(引子共18小节),减七和弦先后出现了21次(包括同和弦重复),音乐表现了强大而惊慌不安的冲动。再如《c小调第5钢琴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第二句,这个减七和弦材料构成的主题动机是由主部主题第一句自由模进得来的,这个冲动不安的动机,多次在展开部与再现部出现,音乐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勇往直前的斗争个性。

二、作为烘托音型

把减七和弦材料构成某种音型,作为烘托作品主要旋律的手法,贝多芬也常用。

例如《降E大调第26钢琴奏鸣曲》OP・81a上声部是主要旋律,下方烘托织体由减七和弦分解构成,伴奏织体的低声部与中声部是二分音符,次中声部是八分音符构成的音型,织体层次比较丰富,具有复调因素。浮动的旋律表达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情绪。再如《降B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OP・22的低声部是轻声吟唱的旋律,上方声部是减七和弦构成快速流动的音型,音乐富有激情。

利用柱式减七和弦来衬托旋律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更为普遍:譬如:《降B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OP・22的减七和弦时值较长,音响浓烈、复杂;《降E大调第13钢琴奏鸣曲》OP・27-1的减七和弦短促有力,音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等等。

三、作为装饰性用法

把减七和弦用在普通三和弦或七和弦之间、其形式可能是经过的或是辅助式的。这种装饰性的点缀用法,既是色彩丰富过程,也是动力过程。

1.经过的

用于不同的两个普通三和弦或七和弦之间,声部平滑进行,这种“点缀装饰”过程可能是导七和弦的解决过程,也可能是重属导七或是副属导七的离调过程。在《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OP・14-2中就存在不少例子。

[例1]《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OP・14-2

谱例第一段是G大调Ⅱ级五六和弦进行到重属导七,再进行一级四六和弦。谱例第二段是C大调的Ⅱ级上的副属导二和弦进行到副属七,再解决Ⅱ级四六和弦,再由导二和弦(到属和弦)解决到C大调主和弦。

2.辅助式的

辅助式的减七和弦一般用于同一三和弦之间:例如像《f小调第1钢琴奏鸣曲》OP・2-1中就有音乐建立在c小调上,右手是柱式属和弦到重属导七再到属和弦的进行,左手是跑动的三连音,音乐具有威风凛凛战斗气势的运用例子。也有像《G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OP・31-1中音乐建立在G大调上,第四拍上的导七和弦用在两个小下属和弦之间,这既是色彩性装饰,又是和弦之间张弛对比的例子等等。

四、作为连接桥梁

把减七和弦材料作为乐曲某部分经过句或是段落之间的连接桥梁:例如《d小调第17钢琴奏鸣曲》OP・31-2中就存在许多以减七和弦构成的经过句片段。再如《d小调第17钢琴奏鸣曲》(op・31-2)第一乐章主、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音乐织体分三个层次,低声部是和弦(双音),中间层是音型、高声部是时断时续点缀的单音,整体构建在减七和弦基础上。

有时候减七和弦作为连接部材料具有多功能因素,即它既是连接功能,也是转调过程,同时可能还是形成高潮的重要因素。譬如,《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的第一乐章展开部与再现部之间具有过度性质的音乐片段,前后11小节几乎全由减七和弦材料构成。它实际是展开部用主、副部材料不断分裂,移位、离调、转调后产生的惯性冲击波的载体部分,这个“载体”推波助澜,使音乐形成狂热的高潮。

五、作为离调、转调环节

利用减七和弦离调、转调,推动乐曲向前发展,深化主题内容。

1.离调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无论呈示部还是展开部,利用减七和弦离调(包括转调)随处可见。贝多芬离调的调性常见的是属调,平行调,另外有Ⅳ级下属调,属调的平行调,Ⅱ级(主要是大调)上的小调等调性。

[例2]《C大调第3钢琴奏鸣曲》OP・2-3

上例音乐开始建立在C大调上,先后经过的调性是:e小调――a小调――d小调等,音乐是展开性的,既富有动力,又富有色彩。

[例3]《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OP・14-2

上例音乐由“bE大调属和弦开始,离调到c小调,接着又转入g小调。

2、转调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利用减七和弦转到属调、下属调及它们的平行调等近关系调比较普遍,有时利用减七和弦转入同名大小调。在《F大调第6钢琴奏鸣曲》OP・10-2中就有不少由c小调重属导七和弦(也是C大调的重属导七)转入C大调,由f小调重属导七和弦转入F大调的例子。

也有通过减七和弦转入到二、三度关系的调性:例如《降E大调第4钢琴奏鸣曲》OP・7通过Ⅵ级上的副属导七和弦(等于后调重属导七)转入F大调。

3、等和弦转调

利用减七弦等和弦转入远关系调性,以获得强烈的戏剧性、色彩性对比效果:例如《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第6小节由c小调的Ⅳ级上的副属导三四和弦(这里#C=bD),等于D大调的导二和弦转入D大调。强烈的音响色彩反差,体现了贝多芬式的真正属有感情的戏剧场面;《e小调第27钢琴奏鸣曲》OP・90由E大调Ⅳ级上的副属导二和弦等于C大调的导三四和弦(#G=bA),转入C大调。

另外,用减七和弦等和弦转调在贝多芬《D大调第7钢琴奏鸣曲》(op・10-3)第四乐章(77小节),《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137小节),《b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三乐章(145小节)等作品中均可见到。

六、用于对位手段、半终止,以及持续音上的减七和弦

利用减七和弦材料,形成两个或多个声部对位,构成复调织体:

[例4]《d小调第17钢琴奏鸣曲》OP・31-2

上例音乐基本由减七和弦位分解构成,上下声部形成对位,川流不息的音符,闪烁而朦胧,构成一幅童话般的幻想世界,开始上下声部旋律线是八度卡农,接着是建立在减七和弦基础上的自由对位,节奏交错,音响尖锐复杂。

用减七和弦作为乐句或乐段的半终止,音乐产生一种悬念和期待,前后结构联系更加紧密:例如《降E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OP・31-1用减七和弦作为乐句半终止。减七和弦作为乐段半终止,这里音乐本来可以用结束终止,但由于整个乐章的动力较大,惯性力仍在延续,所以贝多芬用了减七和弦作为半终止,使尾部音乐又扩充了16小节。

在主、属持续音上使用减七和弦来增加音乐的紧张度。譬如,《E大调第9钢琴奏鸣曲》OP・14-1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连接,音乐建立在#F大调上。主持续音共延续了4小节,每小节都用了减七和弦,由于音乐是过渡性的,加上减七和弦运用,音乐很不稳定。

在主、属持续音上运用减七和弦,在贝多芬的《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OP・28、《#c小调第14首钢琴奏鸣曲》(op・ 27-2)第一乐章,《d小调第17首钢琴奏鸣曲》op・37-2第二乐章,《bE大调第18钢琴奏鸣曲》(op・31-3)第三乐章,《F大调第22钢琴奏鸣曲》(op・-54)第一乐章,《C大调第32钢琴奏鸣曲》(op・111)第一乐章等作品中均可见到。

七、综合与其它运用手法

贝多芬有时把减七和弦材料综合运用,即减七和弦材料既是主题旋律线,同时又是对位材料;也可能作为连接部材料,同时又是调性转换过程,甚至是推向高潮的重要因素。有时把减七和弦单独运用在普通三和弦之间,以产生色彩及紧张度对比;有时可能作为华彩部分的基本材料……总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减七和弦材料运用形式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姿,有时很难区分、概括。

本文分类剖析,只是大致划分,也很难全面。不过通过剖析可以说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减七和弦材料运用,无论是使用频率、使用形式,还是使用的意义都大大超过了前人。减七和弦材料运用不仅仅是强化功能,增加动力、丰富色彩,更多的表现了悲剧性、斗争性、紧张性和戏剧性。正是这种审美意识,减七和弦频繁使用大大深化、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它从各个层面,以各种形式揭示了贝多芬内心世界:是他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矛盾冲撞的反映;是生活中的曲折、磨难、痛苦和;是憧憬未来世界中的崇高,自由和美好;是幻想静谧世界中冥冥思索和探求…… 它更多的体现了贝多芬一种自强不息,英勇斗争的精神意志和力量。

上一篇:艺术创作时代的自由性与制约性 下一篇: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