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100例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6 12:40:12

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口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经门诊胃镜检查证实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奥美拉唑口服治疗,评估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7天,上腹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结论: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良好,基层医院临床上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奥美拉唑 消化性溃疡 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78-02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性病变为主的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其溃疡形成与胃酸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命名。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并反复发作,常呈慢性经过。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致病病因有:①胃酸分泌过多;②胃黏膜防御功能障碍;③幽门螺杆菌感染[1]。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第一代产品。奥美拉唑作用机理: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黏膜泌酸细胞壁细胞的关键酶H+-K+-ATP酶(简称“质子泵”),质子泵是胃酸分泌最后步骤关键酶,抑制此酶使其失活不可逆,H+不能从胃黏膜壁细胞内转运至胃腔,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即抑制质子泵的活性来控制胃酸的分泌,其抑酸作用强而持久[2]。奥美拉唑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及服用方便等特点[3]。

现选择本院胃镜检查证实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的方法,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提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门诊胃镜检查证实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20~70岁,平均41.5岁。患者主要表现有上腹部疼痛,且上腹痛可为进食或抗酸药所缓解。经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溃疡40例,十二指肠溃疡60例,胃镜下检查显示溃疡直径2mm~15mm,溃疡数量为1~2个。笔者本组所有病例口服奥美拉唑治疗前2周内禁止应用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与促胃肠动力剂,接受治疗前临床检查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一次20mg,一日一次,患者于早晨空腹服用,14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患者服用期间禁止使用可能影响奥美拉唑疗效的其他药物,如双香豆素、华法林、地西泮、苯妥英钠、H2受体拮抗剂等。所有病例在疗程治疗结束后均经胃镜复查,观察溃疡的愈合情况。

1.3 疗效判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若在疗程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胃镜下检查见溃疡愈合消失,仅存在轻度炎症为显著;若在疗程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检查见溃疡病灶存在炎症,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或溃疡数量减少为有效;若在疗程治疗结束后症状无改善,胃镜下检查溃疡面积缩小不及50%或未愈合为无效。在疗程治疗结束后统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其中40例胃溃疡患者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胃肠溃疡有效率未90.0%;6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十二指肠溃疡有效率93.3%;消化性溃疡总有效率为92.0%。本组病例完成疗程后,出现1例轻微头痛,1例口干,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出现皮疹患者口服特非他定片1天后出现皮疹消退,出现轻微头痛者、口干者均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症状自行消失。所有病例在疗程治疗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与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明显异常。

3 结论

通过对本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观察分析,发现奥美拉唑能够迅速缓解上腹痛、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能够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溃疡病变的修复。口服奥美拉唑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安全有效,患者使用方便,基层医院临床上有推广应用价值。

4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其主要病因目前认为:胆囊出口梗阻、胆囊组织低血流灌注、胰液向胆道反流、胆汁淤滞、胆盐浓度增高、细菌感染等。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可向右侧肩胛部或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发热等症状,常常因饱餐、进食肥腻食物诱发。查体: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墨菲氏征阳性。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或毛糙,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胆汁透声差,部分胆囊内见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等改变。实验室检查:血球分析示白细胞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急性胆囊炎需要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高位急性阑尾炎、肝脓肿、胆囊癌、结肠肝曲癌或小肠憩室穿孔、急性肝炎、右侧肺炎、胸膜炎等。西医保守治疗包括:抗感染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利胆治疗用茴三硫、鹅去氧胆酸、苯丙醇、消炎利胆片等,解痉止痛用阿托品、维生素K3等,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如缺钾补氯化钾、缺钙补钙等,脱水给予补液支持治疗等。中医则认为是情志刺激,肝失条达,胆失疏泄所致;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所致。根据中医理论,笔者采用清热化湿、舒肝利胆之法,方中柴胡、郁金舒肝利胆,枳实、青皮行气解郁,黄芩、黄栀子清热泻火,金钱草、海金沙清热利湿,大黄、芒硝泄热通下,甘草柔肝缓急调和诸药。如此配伍共奏舒肝利胆、行气解郁、清热泻火之功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柴胡、郁金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黄栀子、黄芩均有利胆作用,黄芪、大黄增加胆汁分泌,黄栀子还能收缩胆囊。

参考文献

[1]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3

[2]陈孝治,张超,朱运贵.药物处方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86

[3]邱书萍.奥美拉唑的药物研究及最新应用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128-13

上一篇: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自发性气胸49例临床治疗体... 下一篇:241例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