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物流业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16 12:32:08

浙江中小物流业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中的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多,移动位置服务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方向,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更将移动位置服务与物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采用文献综述、定性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浙江中小型物流业中移动位置服务的现存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移动位置服务,对中小型物流业提出有效可行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小物流业;移动位置服务;物联网;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70-04

前言

目前,第三方物流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物流企业在货源、车源收集方面没有优势,同时业务网络建设的成本也很大。这个成本主要体现在网点管理不善导致的人员流失、客户服务质量下降等现象引起的管理成本失控。如何在拓宽业务网络的同时,又降低运营成本,这是摆在很多物流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移动服务的优势正好能够弥补物流业中仍存在的部分缺陷,若能将两者结合,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浙江省中小物流业位置服务应用的现状调查

由于缺乏足够丰富的中小物流业位置服务应用的研究文献和基于浙江中小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致使对现阶段浙江中小物流业移动位置服务的实际应用情况的了解非常困难。为了准确了解浙江省物流业位置服务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实地调研。最后,结合上诉两种方法所得数据来作为论文的研究基础,了解企业现有的移动位置服务类型和应用情况,探知物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一)定性研究设计

1.选择访谈对象

(1)物流企业

本次主要研究的对象为浙江中小型物流企业,为确保调研结果能更准确地体现出浙江省的特点,为此选取了浙江省内的15家中小型物流企业,其经营范围皆覆盖全国,且规模大小都相近。以宁波中通物流集团为例:中通物流拥有4个独立平面仓库,仓储面积合计28 000平方米。现有重型集装箱卡车及大小货运车辆184辆,总吨位3 963吨;可调用挂靠车辆近300辆,总吨位达12 650吨。现已开通国内200多条专线,直达国内400多个站点,有超过200家的特许经营网点。为了保证信息的全面性,选取访谈对象的数量为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负责人2―3人。

(2)消费者

物流业中的消费者可按不同的性质分成多类,如按行业分,有餐饮业、五金业、建材业、服装业等;按服务对象分,有托运人和收货人;按年龄分有,年长者和年轻者。为此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应根据不同性质进行调研。因为消费者的行为在同省内的差异性较小,为了获取数据的便利,本文在访谈和调研过程中,选取了宁波、金华、义乌三地的消费者作为数据来源,按照不同行业、不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的年龄层进行分组访谈,分析消费者的位置服务需求情况。

2.访谈问题

针对物流企业,从15家企业中各选取了经营管理者或者负责人2―3人。访谈中,首先由接受过培训的访谈人员介绍基本的位置服务以及物联网的概念、技术和功能,并要求参与者回答以下问题:

(1)贵企业是否应用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了哪种类型的移动位置服务?

(2)您认为该移动位置服务的优势是哪些,其不足又在哪?

(3)贵企业不应用移动位置服务(或者部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

(4)您认为在物流业中所需要的移动位置服务有哪些?

(5)您认为物联网技术适合中小型物流企业吗?

(适合,为什么?/不适合,为什么?)

针对消费者,分别从宁波、金华、义乌三地的消费者中,各选取了25位参与者,共75位进行访谈。访谈中,首先按照不同的行业、服务的对象、年龄层进行相应分组,并由接受过培训的访谈人员介绍基本的位置服务以及物联网的概念、技术和功能,最后要求参与者回答以下问题:

(1)您现在或以前用过哪些移动位置服务?

(2)您认为在物流业中增加移动位置服务您会使用吗?

(会,为什么?/不会,为什么)

(3)您认为物流业中的移动该位置服务因具备哪几方面的特征?

(4)您认为物联网技术的推广能解决您对移动位置服务的需求吗?

在访谈中,记录下参与访谈者的回答,同时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保证访谈数据的信度和准确性。

(二)问卷调查设计

1.对象及样本选择

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将问卷在访谈时进行预检验,对问卷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多次润色和修正,以确保在大规模调查中,回复者能够正确理解问项的含义,并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

(1)物流企业

为了解当前浙江省中小物流业移动位置服务应用的真实情况,针对该类型的物流企业设计了物流企业移动位置服务的问卷调查,以物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或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了45份问卷,回收了42份,并剔除成立未满一年的物流企业,有效问卷共39份,问卷有效回复率为86.7%。

(2)消费者

为了解浙江省内中小物流业的消费者对移动位置服务的理解情况,设计了消费者移动位置服务的问卷调查,选择与浙江中小物流业有合作关系的各行业消费者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共发放了300分问卷,回收了257份,并剔除未使用移动服务和使用时长不满三个月的问卷,有效问卷共237份,问卷有效回复率为79%。

2.样本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变量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观察:表1企业规模分布中,中型企业占41%,小型企业占59%,说明现阶段浙江的物流业主要还处于个体运营的小规模发展阶段,若想和大型物流业抢占市场,还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来提高竞争力;企业在职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低于高中文化水平的占41%。由此可知,浙江中小物流业的设施老化、秩序混乱,大多从事低端物流服务。

通过对表2中数据的分析可知,中小物流业的消费者年龄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占了总调查者的69.6%。消费者的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高中和专科,占总人数的69.2%,相对于经营者来说文化水平要高一些,因此也更能接受移动服务的应用。具数据显示使用过移动服务6个月以上的有172人,占72.6%,说很多人已经对移动服务有所了解了,但他们每个月愿意支付的费用并不高,34.6%认为低于10元则可接受,而33.3%的人则接受低于30元的消费。由此可见,成本问题制约了移动服务的发展。

(三)访谈及调研数据处理

访谈及调研结束后,整理访谈记录,并反复听取访谈录音,以保证对访谈内容理解的准确性,从而得到较实际的定性研究数据。通过对访谈数据的处理,针对每个问题都作出了分析。

1.物流企业的数据处理

(1)针对问题一“贵企业是否应用了移动位置服务,应用了哪种类型的移动位置服务?”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没有使用移动位置服务,且运用该服务的企业使用的类型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在监控和信息服务这两方面,如见图1、图2所示。

(2)针对问题二“您认为该移动位置服务的优势是哪些,其不足又在哪?”参与者的看法还是比较统一的。使用移动位置服务的定位功能主要是用以防盗,确保可移动财产的安全;监控功能可以使企业对货物进行实时监管,若出现遗失或破损现象时有据可依,保障自己和客户的权益;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是为货车司机提供的,以便在运输路途中获得更多的周边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3)针对问题三“贵企业不应用移动位置服务(或者部分应用)的原因是什么?”参与者提出了很多因素,例如:改变现有模式过于麻烦;设备成本太高,自身无力承担;投资风险大;同城竞争者无人使用;在职员工不会操作;客户不接受该类服务;安全性能不可靠;等等。

(4)针对问题四“您认为在物流业中所需要的移动位置服务有哪些?”参与者也给予了各自的看法,虽然很多服务现下已有提供,但由于成本高、技术缺乏、安全性低、使用不方便、运用范围小等各种原因,企业未选择该项服务,但并不表示企业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为此通过调查显示,浙江中小型物流业中所需要的移动位置服务主要包括货物监控、信息服务、路线导航、即时查询、实时调度、定位跟踪,如图3所示。

(5)针对问题五“您认为物联网技术适合中小型物流企业吗?(适合,为什么?/不适合,为什么?)”参与者的回答各有不同。大家都认为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物流业中很合适,可以减少人工编号和统计。且其自身带有的RFID标签可以进行定位追踪,目标精确到每件货物,运输途中的安全性将更有保障。可是对中小物流业来讲成本是他们最先考虑的因素。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并未普及,且必须购买特定的扫描设备或感应器才能识别RFID标签。若自行加贴RFID标签,可说是高成本投入,中小型企业无力负担这笔庞大的开支。若该技术能在生产制造中普及开来,将会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契机。

而根据调研数据的整理,发现只有38.5%的企业使用了移动位置服务,其主要原因有投资风险大、设备成本太高、客户不接受该服务、安全性能低、在职员工不会操作等,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偷袭风险大和设备成本高,占了91.7%和95.8%。说明资金的匮乏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为此,46.2%的企业认为物联网RFID技术不适用于中小物流业的原因也主要是资金问题。因为大家对选择所需移动位置服务时,各项比重都很高,说明企业也知道该服务所提供的便捷性能提升中小物流业的综合竞争力。

2.消费者的数据处理

(1)通过对问题一“您现在或以前用过哪些移动位置服务?”进行数据整理后,得到如下(图4)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物流行业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移动位置服务的人也不占少数,他们使用的服务类型跟物流业中使用的类型基本相同。

(2)针对问题二“您认为在物流业中增加移动位置服务您会使用吗?(会,为什么?/不会,为什么)”我们得到了一组对比数据(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年轻者都会选择使用移动位置服务,而年长者着相对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可见在是否使用的选择上年龄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3)针对问题三“您认为物流业中的移动该位置服务因具备哪几方面的特征?”消费者认为在作为一项增值业务,因具备投入成本低、收益高、覆盖面广、安全性强、信息反馈及时以及操作简捷等特征,如图6所示。

(4)针对第四个问题“您认为物联网技术的推广能解决您对移动位置服务的需求吗?”消费者认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相当于为每个商品注册了一个“身份证”,在流通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定位追踪,严格监控全程。在其发展期内,因成本偏高,适用于托运一些价格高昂的物品,以便在运输途中能对其实时监控,确保物品的安全。若等该技术普遍推广进入稳定期后,所有商品在出厂时便会加贴RFID标签,该技术便可进行广泛的应用。

而从消费者的问卷数据中显示,大多数的消费者使用的是天气预报、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地图,而这并未将移动位置服务的优越性完全展现出来。可消费者通过对移动位置服务的使用后,有154名,即65%的人会接受将该服务结合到物流业运营中,不使用的原因分析中成本高一项就占了96.4%。从这些数据中清楚地认识到成本问题对物流企业本省和消费者都具有绝对性的影响,若通过移动位置服务的应用能提高经济效益来平衡支出的话,还是有86.1%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而有187名调查者认为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小物流业位置服务发展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物流企业和该行业务消费者的访谈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向性相对集中,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在浙江省中小物流业位置服务发展中存在以下五个主要问题:

(一)信息平台构建困难

1.从事低端物流服务

现有中小型物流企业是从原有的托运服务演变而来,设施老化,鱼龙混杂,秩序混乱,大多从事低端物流服务,无法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物流市场,更谈不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来树立品牌,创建企业文化。

2.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中,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通讯和联系主要是电话与传真机,不仅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3.投资成本高

建设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回报周期长,这也是中小物流企业不愿在信息化方面投资的重要原因。并且现阶段的移动位置服务并未进入鼎盛时期,终端设备的购买、安装费以及其使用费也给了中小型物流企业很大的经济压力。资金短缺是目前影响和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网点分散共享困难

浙江省内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数量多,因此其在各个城镇分布的网点数量也多,因为没有自己的信息平台,沟通交流上的不及时使得出错率大大提高。而各个物流公司的网点又分散,不能实现拼车装载。没有一个合理的资源共享调配只会让各家在成本上负担很大的压力。但企业间存在竞争,各家都对彼此不够信任,为此一盘散沙的现状一直未得到改善。

(三)客户接受度低

1.消费者对位置服务缺乏认识

如今,移动位置服务这一增值业务并未在我国得到推崇,使用者较少,且大多为年青用户。然而在中小物流业中活跃的经营者及消费者以中老年居多,他们习惯了传统的运营模式,对于新兴的增值业务不感兴趣,因此在推广上甚是艰难。

2.成本提高

中小物流企业运用移动位置服务对货车及货物进行定位,需在货车或货物上安装终端设备。由于企业规模小,无法大批量引进的设备,因此价格走高,成本上升。为保持收支平衡,企业只得通过提高运费进行调节,而客户使用移动位置服务时也将产生一定的增值费用,使得客户难以接受。

(四)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管理水平不高,观念落后,这使得企业难以吸引专业的物流人才。同时,由于物流企业工作相对较为艰苦,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放弃本专业,另谋出路,这是造成物流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

(五)技术安全性低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RFID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泄露。由于RFID的基本功能要保证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或识别码都能进行远程扫描,且标签能够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将其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是用以追踪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其相关信息。但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也能随意对RFID标签进行读取和写入,甚至还能进行非法追踪、盗取货物或机密信息,以谋求利益或蓄意破坏。此外,由于物联网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因此也会面临同互联网一样的安全隐患,当面临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时,会导致系统瘫痪,泄露商业机密,使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中小物流业位置服务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物流联盟

中小型物流企业中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相互间的竞争仍停留在比较低的阶段,大家不是在服务质量上竞争,而是在价格方面上竞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还会给物流企业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而通过建立物流联盟(见图7),可以实现功能上的互补,形成比较完善的供应链,给客户提供纵横一体化的服务,实现规模经济。还可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从而使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1.中小型物流行业统一加盟

物流联盟的建立可以改变浙江省中小物流业一盘散沙的局面,通过联盟的建立,使大家能够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进行良性竞争。加盟者协同合作,共同发展,树立良好的中小物流业品牌形象,提高经济效益。

2.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建立物流联盟即可共用一套信息化系统,这也节约信息平台的开发成本。在信息平台中授予信息共享的权利,让加盟企业可以将信息进行共享,货物转运时,可直接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交接,避免多次输单,减少了出错率。同时,引进物联网技术,对货物、车辆都能进行实时监控,使得中小型物流也更专业化、系统化。

3.进行统一的专业化培训

物流联盟建立后新建立一个专业的培训部门对所有合作的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管理,使在岗员工能够胜任当下信息化后的职位。同时,也将中小物流业从事的低端物流服务的现状进行改善,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向高端物流服务挺进。

4.实时监控调度

司机使用GPS定位系统,可获得最佳路线,以节约时间成本。同时,物流联盟可通过移动定位系统及时掌握各车辆的行驶情况,若发生意外,也可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帮助,进行最佳的调度,为整个运输过程安排好合理的时间。

(二)加强宣传力度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产业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移动定位服务的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整合移动通信、网络和空间信息资源;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移动定位服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推广、项目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移动定位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认知程度,引导社会消费和产业投资。

(三)提高专业技能

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操作型人才。物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因而物流企业中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较缺乏,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是当务之急。中小物流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制定人才战略计划和措施。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现代物流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适时吸纳社会上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技能熟练的人员加入物流队伍。同时,要实施有效的薪酬策略,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以激励优秀人才。

(四)加强安全保障

对物流行业来说RFID技术存在信息泄露问题是最大的威胁,为此需进行技术改进。在商品完成交易进入消费环节前,将信息加密或写入终止指令,使得未授权的阅读器无法识别RFID标签,进而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而需要售后服务的产品,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进行解码,待服务终止,即恢复保护状态。此外,还须严格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除安装防火墙、查杀病毒软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技术加密的通信渠道。与此同时,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对蓄意盗取他人或企业数据的行为给予惩戒,促进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Paay Jeni, Kjeldskov Jesper.Understanding the user experience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five 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organisation applied [J].Journal of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2008,(2): 253-254.

[2] Mohan Rao K.Ram, Laad Y.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edical Services in Dehradun City using Location Based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 formatics, 2010,(6); 67-74.

[3] 移动通信在线.中国移动用户发展图表[EB/OL].http://www.省略/~p.aspx?id=8, 2011.1.28.

[4] 黄书见.何为物联网[J].红旗文稿, 2010,(1):38.

[5] 吴慧君.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0):12-13.

[6] 温建萍.中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7-8.

[7] 康夫.手机位置服务蓬勃发展[J].互联网天地, 2009,(9):46-47.

[8] 孙克武.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运营指南, 2010,(11):44-45.

[9] 张翠林.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9,(19):6-14.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下一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