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2-10-07 08:18:03

安徽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以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为例,通过梳理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专业设置的现状,从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的专业布点状况、专业比例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及专业与支柱产业的匹配程度三个方面对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存在着专业布点过多与空缺共存、专业口径窄及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安徽省高职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良好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61-02

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教育专业结构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1]。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对接,主要是指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益和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能够合理地协调国家、学校和个人间的关系,有力于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结构[2]。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4]、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5]、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发展[6]等方面。总体上看,专门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本文以高职高专教育为例,分析安徽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适应性,以期能够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微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安徽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制约着该国或该地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增加和新设那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学科专业,削弱或取消那些不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学科专业。就任何一个学科专业而言,合理的专业结构应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吻合,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区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但其基本前提是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即“高等教育系统中每一科类或专业的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与同期产业结构对不同种类、专业的高级人才需求数量相适应”[7]。在同一区域,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布点过多,同一类型的高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过于趋同化,将会导致人才过剩和人才奇缺并存的局面,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安徽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一)安徽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专业大类分布及其专业布点状况

截至2009年,安徽高职高专教育现有专业类74个,占所有专业类的94.87%;目录内专业352个,占所有目录内专业的66.29%。安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所有专业大类,除了城市轨道运输、石油与天然气、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和部队基础工作等4个专业类尚未布点外,其他专业类都有布点。其中,制造大类27个专业、电子信息大类24个专业、财经大类35个专业、文化教育大类34个专业、艺术设计传媒大类27个专业,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符合安徽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

(二)按产业分类的专业比例与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通过安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可以看出(图1所示),2009年安徽高职高专院校三次产业专业比例是5.97:35.51:58.52,三次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上并不协调,不符合安徽目前优先发展第二产业的战略走向。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比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比值,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急需的人才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占经济产值比重,尤其是个别专业盲目重复设置,如财经类专业,专业数目多,学生人数多,略高于目前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直接导致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其他专业提升的空间不足,直接说明了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建设水平总体低下,从而不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

(三)从现有的布点较多的专业与安徽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匹配程度分析

从专业布点情况来看,安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秘、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数控技术、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物业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英语、模具设计与制造。通过与各专业具体的布点数相互对照,可以发现,与支柱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很多专业,并没有成为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布点的专业,而高职高专教育布点最多的专业是安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不急需的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安徽高职高专教育层次专业结构与安徽支柱产业结构并未实现充分对接,其尚未充分发挥为地方支柱产业服务的作用。

三、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布点过多与专业空缺同时存在,导致了“人才过剩”与“人才奇缺”的双重矛盾

高职高专教育层次的有些专业布点过多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人才数量超过了社会需求量;而有些专业布点过少甚至空白,导致部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数量低于社会需求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相关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没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二是由于布点过多的一些专业多为热门专业,部分高校沉迷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不顾自身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从而导致这些专业泛滥成灾。

(二)专业口径较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较为薄弱

通过整理安徽各高职院校高校2009年招生专业目录过程中发现,一方面与安徽省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兴、交叉专业布点较少,传统学科依然占据着优势地位,学科专业壁垒十分森严;另一方面,在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大多依旧在较为单一的学科专业体系下进行的,这远离了设置这些专业的初衷,导致培养的人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由于专业名称不统一,就直接造成专业布点过程中的混乱,从而造成某些科类中相邻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此伏彼起,导致整体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人才需求错位。

(三)专业布点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尚不协调

其一,安徽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招生规模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协调,必然影响甚至导致该教育层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不适应。其二,高职高专教育按产业分类的学科专业比例与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较差,第一、二产业的专业分布相对较少,不适应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第三产业专业分布虽然很大,但是,人才培养的层次不高,个别专业不合理重复设置现象较为严重,而个别与第三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依旧空白。

四、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一)构建人才预测机制,使专业结构调整有章可循

“通过人才预测可以掌握国家和地区未来对人才数量、层次和专业等方面的需求,了解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哪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过剩,哪些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足;获得的数据,能够从整体上说明高等学校所设的专业,哪些应该减少招生,哪些应该扩大招生,哪些专业应该撤销,应该新设置哪些专业。这样就能避免学科的重复建设,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8]安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不能充分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计划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缺乏相应的人才预测机制。

(二)上移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重心

从安徽现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专科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因此,安徽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类型的需求,适当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重心,以“多层”取缔“单层”,率先改变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能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同时,进行本科层次的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培养能促进科技成果技术转化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实现安徽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建设三次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

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当前,安徽省必须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建设三次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积极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 创新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进而充分发挥区域高等教育在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2-153.

[2] 刘永芳.基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职专业结构之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6-48.

[3] 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6-37.

[4] 汪余宏.江西省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5] 古蕴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1995,(1):46-50.

[6] 李东航.广西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7]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5-166.

[8] 王玉荣.人才预测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4-125.

上一篇:新形势下山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企业道德的缺失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