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人性关怀,焕发教学生机与活力

时间:2022-09-15 11:40:57

凸显人性关怀,焕发教学生机与活力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从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营造民主和谐的交融氛围、重视情感教育以及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探究所起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将人性关怀引入政治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人性关怀;情感教育;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理解学生;探究性

一、关注学生心理需求,营造民主和谐的交融氛围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冷冰冰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群思想鲜活,充满灵性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其个性,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认知特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创造潜力,不同的身体发育情况……正是由于这么多不同才铸成了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人性关怀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交融氛围。

一直以来,在“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影响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现象相当普遍。大家只关注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怎么样,却很少在意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么样。结果是教师总是力图把知识点讲全、讲透,不留余地。这种“专制”而又“骄宠”的教学方式,使学习的真正主体沦为了盛放枯燥、呆板知识的容器。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但却很少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惠、张扬个性的一种教学实践过程。这种教学实践应该体现以下两种观念:

1.开放情感

开放性是形成民主和谐氛围的核心,是体现人性关怀的基础,是把政治课推向生动活泼,构建充满生命力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教学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但我认为,贯穿种种开放之中的却是情感开放。试想,一个上课没有激情的教师又怎能去激动学生呢?一个对生命激情需要淡漠的教师又怎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昵?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心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在动力,产生对学习目标、学习习惯、思想情操、课堂境界的更好的追求,大大提高智力活动效率。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重视情感的投入,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振。如,在教“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对幸福的理解”。这一问题的设置其实形成了以语言为媒介的双向或多向的人际交往活动,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它意味着敞开和接纳,意味着创造和生成。是能够体现师生民主、平等的一个教学平台。可没想到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抿嘴而笑,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这是隐私呀,你也要问?那你把你的隐私说给我们听听?”课堂上一片笑声。看着一张张溢满青春的笑脸,我也笑了起来。为了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我注视着他们,真诚地说:“当我回到家,先生为我打开门,拿掉我手上、肩上的东西,这时,一种美妙的情感就会从心底升起,那就是——幸福;而当我疲惫时,喝着女儿捧上的一杯清茶,那也是一种——幸福。”我的情感显然感染了学生;我给他们的发言留了十分钟的准备时间。他们积极思考,并以诗歌、散文、短语等不同的形式,以富含激情的话语对幸福作了各自的阐述,同学们说着笑着,在无拘无束中感受着幸福,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则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而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对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留下些什么,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幸福。整节课由于把深奥的道理与学生熟悉的经验结合起来,而且将激情和期待寄于话语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分享到了真诚的情感所带来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模糊层次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同一班级的学生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念上的“齐步走”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才干方百计地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内容的梯度,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都得到发展。然而,却没有想到在这一过程中却不自觉地将学生存在的差异作为了划分上、中、下各种层次的客观依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压力。我认为,在政史地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模糊学生存在的层次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一些学生学科知识虽然掌握得不好,但课外知识却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以低层次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教师的供给发生脱节,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排斥、甚至厌学的情况。而对于所谓的上、中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所要回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受焦虑和恐惧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也很难实现认识或情感深处的碰撞和融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施予一些人性的关爱,从而模糊学生成绩的好差,放弃课堂提问时难题单纯由好生回答的做法,改用难题由好生和差生共同回答,甚至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示弱”。这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情绪都很热烈。因为学生不仅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存在着长处,而且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

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他们打消了因某些方面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受到讽刺打击的恐惧。

在这种安全民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勇于表现自我,有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归属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增值和创新。

二、把握情感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教师的这种情感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它以理解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努力去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处境、目的和需要,才能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实际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行动方向,教育才能在人性的基础上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1.理解学生

不仅要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学生的难处,而且更应该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同时注意经常和学生保持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便及时把握他们的情感需要。比如,对于中学生过情人节,许多家长和老师深为忧虑,生怕他们不小心误入了人生歧途,耽误了美好的前程。但我却认为,这至少说明他们对生活抱有热情,对人生抱有渴望,如果小题大做,生硬地扼杀他们本来十分纯真、美好的情感,那就会适得其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润物无声地将他们尚不成熟的思想引向健康的阳光地带呢?我的做法是:等同学们起立后,面带微笑地送出祝福——祝同学们情人节快乐!他们大笑。我不失时机地说:“大家不要把情人节理解得太狭隘了。其实,在这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送好朋友一声祝福,可以送母亲一束花。而我,则要将这份喜悦的心情送给大家。”这样不仅淡化了他们的盲目追求,而且也满足了他们在这一天想要有所表达,有所盼望的情感需要。由于对学生的需求有所了解,所以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友爱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师生关系更趋融洽,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2.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能与“关爱”学生等同起来,因为不恰当的关爱,往往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平等意义上的尊重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意义的爱,而教师尊重学生的表现本身就具有道德感染力和行为示范性。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质疑、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其次,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他们有的温良,有的急躁,有的内向,有的外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再次,教师应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就不能一言九鼎,不能压制学生的思想,扭曲学生的人格,而应该将学生看作是既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磨合。比如,在课堂上,我们一发现个别学生趴在桌子上,就认定他们是想睡觉,往往采取训斥的方式让他们坐好或者让他们站起来“清醒清醒”,甚至还会让他们立在教室后面去反省。这样做的结果换得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抵触,甚至是处处和教师对着干。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走下去,俯下身子和颜悦色地问问:“你身体不舒服吗?”如果真是身体不适,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训斥他呢?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倒杯茶或让他去校医室看看。如果他真是瞌睡了,经这么一问,他也会马上清醒过来,并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种体恤和“无声”的惩戒难道不是更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吗?今天的教育虽然提倡鼓励、赏识教育,但并不排斥以尊重为基础的惩戒。因为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戒实质是引导学生自我省察和自我认识,激发其成就自我的强烈意识,从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克己自律的自然发展的人。

卢梭说“一切教育的悲哀在于没有把学生当作人”。的确,很多时候,我们漠视了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尊严,许多的欣赏和赞扬过于表面化,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离开尊重的惩戒要么是仅触及肉体,要么是伤害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既触及学生灵魂又不致伤害他们的心灵呢?那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舍得投入情感,舍得身体力行地践行“阳光教育”和“爱的教育”,而不是依赖道德说教。真挚的关爱之情就是人性关怀,学生在人性关怀中领悟道德良知,逐步提升道德素养,以至提高整体素质。我深切地感到,学生从教师行为举止上学到的东西要比教师谆谆教导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师爱——人性关怀中受到道德感染,从而逐步激发其仁爱之心的。教师怀有人性之爱,才能激发和焕起学生的人性光辉,丰富学生对人性关怀的理解。不少学生认为“教师用他自己的情感感化了我们每个人,使我们在走向社会时,有了像大人那样的感情世界,使我们永远用一颗善良之心去理解和尊重别人。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老师留给我们的这种感情,就是走到生命的终点也不会忘记。”

三、激活学生情感体验,调动自主探究的主体意识

“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激励、了解、鼓舞。”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讲什么?怎么讲?根据教育以人为本,渗透人性关怀,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来确定讲什么和怎么讲,而这个“讲”必须是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带有浓厚感彩,能充分体现师生共同参与的沟通与合作。这就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与教材知识有关的鲜活的现实变化补充进教材,用鲜活的东西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探究中实现从单纯追求“学会”转向“会学”。我们的教学历来重视对“答”的训练,而忽视对“问“的培养和指导。其实,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说到底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也就获得了成果。

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多问、善问、爱问呢?一是所设情景要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二是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具有共鸣点。三是增加教学信息的内部张力,保留充足的思维空间,能揭示隐性知识,而不是清晰地说明和界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问问题,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为“不懂才会问”。我们在设置情景或问题时,一定要有相对的开放性和情感性,使学生能袒露思想,表明心迹,发表观点,张扬个性,有话好说,有东西好写。比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请你为保护地球环境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2)请问,你准备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该题答案内容相当发散,而且符合中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实际,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在学习人生价值时,同学们~起讨论了“生命价值=长度×宽度”这一问题。有的说:“‘长度’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宽度’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只有不断地延长长度,生命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的说:“‘长度’代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宽度’代表一个人的寿命,生命是有限的,但为社会作贡献却可以是无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生命的意义才更加绚丽灿烂。”还有的说:“‘宽度’指客观条件, ‘长度’指主观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虽然离不开一定的客观因素,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如何,才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所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主观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该题将人性关怀的视角延伸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激烈的讨论、发问、否定和认同中,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动。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他们不仅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转换知识、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而且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分析、理解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才是我们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他们既有的知识经验和积极探究的愿望都应为我们教学所用,成为我们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我们相信,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发展,师生关系的深刻变革,课堂组织的重大变化,人性关怀的不断渗透,必将焕发出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思想的屠宰场”必将被师生共同感悟和体验,探究和发现的“共享”过程所取代,使师生在良好的“对话”中实现“共振”与“赢”。

上一篇:培养幼儿挫折教育的有效对策 下一篇: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学教师自身需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