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政治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和对策

时间:2022-09-15 10:28:29

浅析中考政治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和对策

摘 要: 近年来,思想品德中考试题逐渐加大改革力度,从侧重考查书本知识转向考查学生情感、能力,这一转变给学生解题和老师的教学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把握中考动向,提升应战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本文结合常州今年的政治中考卷,在这一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考政治 书本知识 分析能力

目前的中考政治,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命题灵活,答案开放。一句话,突出德育导向,注重能力考查。这些特点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看着容易、做着不难,结果得高分太难。显然,这给学生解题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我就结合常州中考政治卷上的一道题目,对这一情况进行探讨。

卷子上的第一个简答题,是某校招募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的志愿者的一个通知。问题:请你向同学们说明积极参加该活动的意义。(6分)

此题答案开放性较大,用出卷人的话说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三个角度:有利于老人、有利于学生、有利于社会。

一、试题分析

此题是第一道简答题。它相比几年前有三个变化:第一,材料阅读量变大,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第二,问题设置不再开门见山,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以前它的答案,一步到位,一抄就好,但现在不翻几回书是不行了,考查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及运用。

二、失分情况

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审题不清,角度不全;

(2)缺乏分析,东搬西抄;

(3)白话较多,没有规范。

此题的平均得分不高,只有3.5分,显然同学们还不适应这种开放性的试题。

三、问题分析

1.教条主义误人

在批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抄书”。比如答“有利于学生亲近社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本来一句话的事,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百来字的一段话,虽说政治题的特点是“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可这“以本为本”的思想贯彻得实在是有点过了,真正是“劳力误时,吃力不讨好”。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凡是丢掉2分的,基本上都是漏谈了有关“老人”的这一方面。不知是因为这一点在书本上没有,以致大家不敢往上写,还是我们教育太成功,大家的思想境界太高了,承担社会责任,不计代价,只看到收获。否则我想撇开书本、说教,按照常理,所谓“乐于助人”,当然首先是有利于“助人”。估计还是“教条主义”在作怪,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对应措施: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显然,这是方法上出了问题。学生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着眼的是这个答案的角度,即对谁有利。其次着眼的是有哪些与公益活动有关的知识点,如亲近社会、乐于助人、承担社会责任、传统美德等。小处着手是指每个有百来字的知识点不用全抄,而应该学会概括、知识综合。这就要求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找联系,找线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用的时候才不用乱翻书,更不用抄书忙。开卷考试并不是题题都要翻书的,题题翻书肯定是考不好的,一句话“方法出效率”。

老师上课不能太教条。根据教材讲课,也有一个方法问题,即不能太虚、太教条,而是要面对实际――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面对社会实际,及时把这些实际的东西引进课堂,才会使政治课鲜活起来。这就要做到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强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尤其要注意教材中活动课的内容和《课程标准》中活动层次的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往往是命题的重点,有条件做到的一定要亲自实践,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模拟实践,将活动的目的、主题、思路、方法等内容一一列出,体会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以增强解题的能力。

2.拿来主义误人

还有一种惊人相似的答案,是从知识、情感、能力来分析的,看似3个角度,但只得2分,因为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的。显然这些同学不经分析,就把活动题的答案拿来了,可惜这是意义题。

应对措施:

(1)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死记硬背是没用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会分析才是硬道理。当然这个分析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满堂灌”,以前是“人灌”,现在是“机灌”。[1]这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满盘接受,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答案,以适应开卷考试的开放性特点。否则被禁锢思维的学生,喜欢拿来主义也就不足为怪了。用魏书生老师的话就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2]

(2)理论联系实际。开卷考试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捕捉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时事热点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3]

(3)心态决定一切。考试时,学生喜欢拿来主义,其实这是个心态问题,一个字“慌”。中考压力、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都会在学生的心里发酵成心理压力,再加上中考时天热、心急、时间紧,哪里还能静下心来慢慢看材料、仔细分析?头昏脑胀,唯有“拿来主义”靠得住,老师怎么说都没用。所以教师在复习时,最需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目标。事实上,中考时,一般我们是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答案的,所以所有的资料、现成答案都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分析能力。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还有同学的答案是这样: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可惜这一答案不得分。虽然同样属于“为什么”的答案,但是这是从必要性的角度来回答的,而不是从题目要求的重要性、影响来回答的。

应对措施:

成败一时,练在平时。

让规矩成为习惯。这些同学丢分,不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而是不能正确使用政治术语恰当表述,以致答非所问。意义题,当然是“有利于”打头阵,“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回答时就变成重要性了,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这不过是个习惯问题,只要老师在各种教学情境中,要求学生注重对政治术语的习惯性使用,早晚就会“习惯成自然”。

综上所述,现在的开卷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是知识的直接再现。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基础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将知识内化为自身健康成长的素质构成。而完成这一转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其创造性,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4]

参考文献:

[1]韩涛等主编.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

[2]魏书生著.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魏书生教育文库.沈阳出版社,2001.2.

[3]胡晓峰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4]钟启全,催允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上一篇:大学生人格障碍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Logisti... 下一篇:三江学院“双师型”辅导员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